开栏语: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抢救性挖掘整理功勋显赫的参战老兵为建立和保卫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教育引导社会各界传承红色基因、珍惜美好幸福生活,凝聚起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强大精神力量,7月22日起,国际在线吉林频道联合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推出“寻访老兵足迹·传承红色精神”系列报道,通过那些“讲不完的故事”,不断推动红色基因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杀敌、退役后永葆军人本色的老兵荆瑞田的风采。
视频制作:孙兆领
参加过辽沈战役、广西灵山县剿匪、解放海南岛战役,协助维护过社会治安,当过报话员,最终成为一名炮兵。他就是老兵荆瑞田,曾为了新中国走南闯北,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
老兵荆瑞田 摄影 李强
他在炮火中成长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了。10月23日,荆瑞田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在一个叫李家大窝棚的地方阻击敌人。三天三夜的奋战中,荆瑞田所在的38团炮兵连用自己手中的炮,不断轰击敌人的阵地。
眼看着敌人的炮一排排哑了下去,战士们高兴不已。但就在这时候,附近八班的阵地突然被敌人的炮弹打中,三名战友不幸牺牲。危急关头,荆瑞田所在的四班立即进行战斗位置补充,并连连击毁敌人重炮。
走投无路的敌人疯狂冲向我军阵地,眼看着双方最前沿的战士胶着在一起,这时荆瑞田紧急向排长请示,投入到一线战斗中,向前沿阵地运送弹药。
就这样,枪林弹雨中,荆端田和战友把一箱箱子弹、一箱箱手雷运往最前方,并参加了与敌人的白刃战。
老兵荆瑞田(左二)为孩子们讲述战斗经历 摄影 李强
五发炮弹为部队打通前进道路
从1949年3月下旬开始,荆瑞田随部队一路拼杀,经过河南淮阳、光山等地,一直追击敌人到湖北麻城、黄冈,准备在鄂城渡口过长江。但长江南岸有敌人重兵把守,企图凭借着江中的火轮船和江岸上筑就的坚固碉堡负隅顽抗。
当时荆瑞田所在的四班只有从百姓那里募集来的木船,手中的武器对江心的火轮船和对岸的碉堡里喷射出来的“火舌”更是鞭长莫及。
团长对四班战士果断下达命令:“炮击,打掉火轮船!”经过观测调整,四班的炮声响了,第一发炮弹就直接命中敌人的火轮船,火轮船冒起黑烟,船上的机枪也变成了“哑巴”。
对岸的敌人慌了手脚,开始拼命向我方阵地射击。碉堡里显然增加了火力,喷射出来的“火舌”在江心交织成一张网。这时团长再次下达命令:“再给你们四发炮弹,拔掉敌人三个火力点!”
荆瑞田和班长经过反复测量,对着敌人的火力点进行轰击,四发炮弹以后,敌人的火力点都成了“哑巴”。团长大声命令:“渡江!”没有了敌人重机枪的威胁,战士们驾着木船冲向对岸。敌人见大势已去,纷纷四散逃命。
老兵荆瑞田向战士回忆军旅生涯 摄影 李强
战斗中立下军功
同年,荆瑞田所在部队被派到广西剿匪。当时,在灵山县陆屋镇附近的一座山上,丧心病狂的敌人凭借武器和居高临下的地势死守山头。荆瑞田随着部队向上冲锋,这时敌人突然从山上滚下大石头,冲在最前面的荆瑞田被石头砸中胸部和脚踝。鲜血顺着荆瑞田的胸口流下来,他的脚踝已经被砸变了形。
旁边的排长大声命令荆瑞田停止进攻、撤出战斗,但荆瑞田忍着剧痛,用一条腿做支撑,继续向山头爬去,和战友们一起进行最后的冲锋。
刚冲到山顶,一个土匪迎面冲过来,被荆瑞田一枪击毙。后来才知道,这个土匪正是当时的土匪头子。荆瑞田也因作战勇敢,负伤不下火线,击毙土匪头子,被荣记大功一次。
巧献妙计打击敌人
1950年,荆瑞田所在部队在广东遂溪县进行训练,准备渡海作战。
3月31日的一个漆黑夜晚,万船齐发,荆瑞田所在部队在海口秀英港登陆,行进过程中,队伍被压制在距离岸边不远的一片丛林前面无法前进。战士们只要往上冲就有子弹射来,但却找不到攻击目标。
怎么办?此时的荆瑞田摸到连长身边,凭着做过炮兵的经验,建议连长发射照明弹。照明弹呼啸飞向天空,照亮了森林,战士们一看,敌人全都躲藏在树上,居高临下瞄准地上的战士们。此时的机枪手对着树上一阵扫射,敌人惨叫着纷纷坠落。
在接下来解放海南澄迈县的战斗中,荆瑞田所在部队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守住了当时对我军至关重要的105高地。战斗结束后,原来一百七十人的部队,只剩下最后七名战士。荆瑞田所在连队因此荣获“英雄一连”的称号,并被授予集体一等功。
从部队退役后,荆瑞田先后在税务、粮食系统工作,不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默默无闻、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做好工作,并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我是经历过战争,经历过生死的人,能活着回来就是万幸,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荆瑞田总是这样说。(文 赵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