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抢救性挖掘整理功勋显赫的参战老兵为建立和保卫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教育引导社会各界传承红色基因、珍惜美好幸福生活,凝聚起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强大精神力量,7月22日起,国际在线吉林频道联合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推出“寻访老兵足迹·传承红色精神”系列报道,通过那些“讲不完的故事”,不断推动红色基因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战场上英勇顽强、退役后深藏功与名的老兵姜永生的风采。
视频制作:孙兆领
三下江南、挺进四平、浴血锦州、解放天津……他只有一个信念: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使他成为战场上优秀的机枪射手。他,就是96岁的老兵姜永生。
“我是1947年参军的,先后参加的大大小小战役,连自己也记不清了。”姜永生说。因在战斗中表现英勇,他先后荣获“五好战士”3次,受嘉奖1次,荣立三等功1次。
1928年2月10日,姜永生出生在吉林省滨江道榆树县第一区县城后城子屯(今榆树市环城乡西良村后城子屯)。1947年,在榆树县一区南房屯(今榆树市环城乡房身屯),姜永生报名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时年18岁。
老兵姜永生 摄影 李强
1947年7月,姜永生作为弹药手第一次参加作战。在激烈的战斗中,战士庄起林右腿膝盖上部受伤严重,姜永生拿出自己的急救包迅速给战友包扎。撤退中,他一边背着战友一边扛着弹药箱,硬是冒着炮火把战友送到一公里外的担架上。
1949年的一个夜里,在天津护城河北岸的一次战斗过程中,已经成为机枪手的姜永生和战友从西营门向城内冲去。跳板又窄又滑,姜永生掉进两三人深的冰河里,他扛着机枪,拄着冰面,跃了出来。敌人炮弹落到跟前,战友中六人轻伤、两人重伤,三人牺牲。姜永生也被震晕过去,醒来后他发现棉衣有血,才知道自己胳膊和胸部受伤了。他强忍伤痛,捂着胸脯,一步步艰难地把重伤员送到团卫生队。
1951年,姜永生和战友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敌军交火。
敌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在离他不远处爆炸,姜永生和战友都被埋在炸起的土堆里。经过七天七夜的殊死搏斗,山上的树木都快被打没了,山顶几乎被削去一米。一个营六百个战友,只剩下几十人。“那次的战斗很惨烈。”说到这儿,姜永生有些哽咽。
“但有一场仗打得非常漂亮。”姜永生讲起这段往事,来了精神头儿,“当初为了阻击敌军向北进犯,经过三天三夜的激烈战斗,我们的部队消灭1万多名敌人,并缴获了大量敌军汽车、坦克、大炮、弹药以及军需物品。”
老兵姜永生(中)向孩子们讲述战斗经历 摄影 李强
1952年夏,为阻击敌人向北进攻,姜永生和战友们在高地上与敌人对峙,双方阵地间有一条河。一天早上,天蒙蒙亮,又是个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作为班长、老机枪手,姜永生预感到这样的天气很可能会出现敌情,他走到岗哨察看时,发现值班哨兵由于过度疲劳,靠着交通壕、抱着枪睡得正香。他向坡下望去,惊出了一身冷汗,敌人趁着大雾已经悄悄地摸了上来,姜永生迅速端起值班哨兵的冲锋枪向敌人扫射。枪声惊醒了其他战士,大家一起战斗,打退了敌人的偷袭。因在这次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姜永生被授予三等功1次。
1953年初,为截击敌人再次向北进犯,姜永生和战友们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寒冬腊月走进大同江冰冷的激流中,冰面的冰碴把肚皮划出了血,光脚一上岸,鸭卵石冻粘在脚上,他就从包里拿出两双袜子一起穿在脚上当鞋。最终,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他和战友们打了一个漂亮仗。
老兵姜永生(中)向官兵们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活 摄影 李强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姜永生随部队回国。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姜永生在大队当了几年主任,后又回到村里生产队任政治队长。在这个岗位上,他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人民服务,并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文 赵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