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轨道上的 “ 铁人 ”
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很多工作都要在阴暗、潮湿的地下进行。图为一名建设者在切割钢筋。 张扬 摄
23日晚上9点多,长春已被夜幕笼罩。但在轨道交通6号线华庆路站工地上,施工人员还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自3月复工以来,长春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按下“加速键”,近万名建设者正在8个工程项目中艰苦奋战。记者深入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工地,近距离直击建设者满脸汗水、浑身油渍、双脚泥泞的工作日常。
“父子档” 一年见3次
中铁十八局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者中有一对来自河北的父子。父亲王洪斌在6号线01标段4工区设备科做电工,儿子王新雨在7号线一期工程7工区工程部工作。虽然同在长春工作,但由于平时特别忙,父子俩的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记者见到王洪斌时,他正在巡检施工现场配电设施,巡检工作每天早上6点多开始,晚上6点多结束。近百个电箱,千余个设备部件都得认认真真过一遍。一公里左右的车站区间,他每天至少要走5个来回。遇到突发状况,加班到次日凌晨2点也是常有的事。
“今年,我和儿子只见了3次面。”老王说,平时他们都是通过电话联系,他的胃不好,儿子记挂他,经常提醒他要按时吃饭。
“我和爸爸见面都是单位组织各标段开会的时候,每次他都会给我拎来两大袋水果和一箱牛奶,叮嘱我注意身体。”说到这,小王的眼睛湿润了。
“拼命三郎” 术后5天返岗
在轨道交通4号线南延工程前十里堡站施工工地,被同事称为“拼命三郎”的施工队负责人陈刚让记者印象深刻,自项目复工以来,他带领工人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了近200个日日夜夜。
陈刚的同事告诉记者,50岁的陈刚今年端午节做了直肠手术,术后第5天,他就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执意出院,返回工地继续工作。
“不回来,真放心不下。”陈刚坦言,由于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全线有8个工作面正在紧张推进,小到一辆工程车的调度,大到每个桥面的工期排序都需要他现场协调和指导。“一面是市民对通车的殷切期盼,一面是领导同事的嘱托与信任,我不敢耽误一分钟。”陈刚目光坚定地说。
截至目前,4号线南延工程全线790根桩基施工、170个承台施工全部完成,多个站区间简支梁完成浇筑,工程已进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阶段。
“外乡人” 7年参建3条线
“直螺纹钢筋套筒连接质量一定要把控好,套筒要拧紧,外露丝扣不能超过两扣。”在轨道交通6号线华庆路站钢筋加工场,负责安全生产的于生锦正拿着检测工具,对半成品进行验收。他一边跟操作工人强调作业时的注意事项,一边仔细记录检查结果。不到2个小时,于生锦的脸上、身上挂满尘土,衣服也早已被汗水打湿。
于生锦算是轨道交通建设的“老人”了,2013年8月来到长春,先后参与了轨道交通1号线、8号线、6号线的建设。“一干就是7年,对长春越来越有感情。”于生锦告诉记者,他是辽宁庄河人,来长春前曾在北京、深圳、大连等地工作过。2014年,于生锦和女友决定在长春结婚安家。如今,他们的儿子都要上小学了。
在长春,有很多和于生锦一样的“外乡人”,因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与长春结缘,并扎根于此。
“工作虽然辛苦,但看到一条条线路顺利通车,感觉自己为城市建设尽了一份力,心里美滋滋的。” 于生锦满脸自豪。(吉林日报记者 丁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