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23年里 “国旗奶奶”每天让五星红旗在农家小院高高升起 让国旗飘扬照亮生活
赵桂兰讲述她和国旗的故事。
赵桂兰缝制的国旗。
赵桂兰阅读红色书籍。孙建一 摄
长春晚报9月5日讯(记者 李奔 孙丹 王海涛):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赵桂兰家的小院,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伴着国歌声冉冉升起,飘扬在小院上空,当夕阳西下,映着落日余晖,五星红旗徐徐降下。70岁的赵桂兰老人用自己的执著和热情,23年,8200多个清晨日夜,寒来暑往从未间断,让五星红旗一直在农家小院高高升起。而赵桂兰老人也被周围人亲切的称为“国旗奶奶”。4日,记者走进这个五星红旗飘扬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去倾听“国旗奶奶”的故事。
“国旗奶奶”23年里每天在小院升降国旗
赵桂兰家在农安县开安镇万来村张家屯,她家很好找,因为一进到村子里,很快就能看到飘扬着的五星红旗。院子的门开着,门口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小院很整洁,种着蔬菜和鲜花,五颜六色的小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房前挂着“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条幅,赵桂兰和老伴祁洪喜都是1949年出生的,老两口和共和国同龄。
赵桂兰小时候因家里兄弟姐妹多,只上了一年学,认识的字不多。她经历了祖国的发展变迁,目睹了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日子越来越好,赵桂兰心里满满的感激,可她又不知道如何做才能表达出这份感激之情。“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我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激,后来,我想到在自家院子里升国旗,又怕村里人说我出风头,犹豫了一段时间,最后还是鼓起勇气,自己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赵桂兰穿着红色上衣黑色裤子,脚上一双小白鞋,虽然皮肤黝黑,可是很有精气神。回想起第一次升旗的情景,老人眼里闪烁着激动、兴奋的光。当年,一遍遍画五角星,对角度,深夜缝制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赵桂兰在院子门口猪圈边立起一根木杆,因高度不够,她又接上一段竹竿,这样旗杆准备好了。1996年10月1日太阳刚刚升起,赵桂兰踩着凳子,爬上猪圈顶,把自己亲手缝制的五星红旗一点一点升起来,她大声唱着国歌,看着飘起的五星红旗,激动得泪流满面,那一刻,她的心一下踏实了。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小院升起,从此,23年再未间断。
送儿子一面亲手做的国旗寄托母亲嘱托
看母亲每天踩着凳子爬到猪圈顶很危险,赵桂兰的小儿子为母亲做了一个梯子,可是每天爬上爬下,家人还是担心,后来小儿子把自家架设电视天线的铁杆拿来当旗杆,立在院子门口,这样赵桂兰升降国旗方便多了。
赵桂兰有两儿一女,没有文化的她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三个孩子两个大学毕业,一个高中毕业。20年前大儿子大学毕业要去新疆工作,赵桂兰亲手缝制了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送给儿子。“我告诉他,遇到困难,看看五星红旗,心里就敞亮了,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五星红旗是国家的象征,它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要尊重五星红旗,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爱国。”赵桂兰把自己的爱国情言传身教给子女。
60岁圆梦成为一名党员
赵桂兰年轻时就有入党的梦,可她没想到,这个梦会在她花甲之年实现。2009年赵桂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我老伴是我们家第一个党员,现在,家里党员越来越多,党员就要给群众做榜样,是群众的依靠,遇到事情冲锋在前,带好头。”赵桂兰入党后,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她的书桌上,放着一摞书,一副老花镜,一本磨的很旧的字典。“咱不会的可以学,入党后,每次党员学习,镇上的领导会送书给我。比如我看完《抗日英雄故事》愿意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多了解这些历史,好好学习。”赵桂兰时常被邀请到镇上的中心小学给孩子讲讲五星红旗背后的故事。
在赵桂兰家门口有两个大喇叭,她用广播喇叭每天早上会播放半小时新闻,村子里的人都能听得到。“我每天早上六点半到七点用喇叭给全村转播新闻,差不多有20年了,让咱村里的百姓知道国家政策、发展变化,这么好的生活咱得感恩,得珍惜。”赵桂兰一直都很喜欢听新闻、看新闻,在她的带动下,全村人都养成了听新闻的习惯。
子女出资修建爱国教育活动室
几年前,赵桂兰的三个子女共同出钱在家对面盖了一所房子,给她当爱国教育活动室,方便村里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进行爱国主义学习。“这些桌椅是小儿子从长春雇车给我送回来的,村里的人有空就会过来,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学习。”赵桂兰带记者走进活动室,屋子里摆放着24张旧桌椅,墙上挂着一面黑板,桌子上还有很多书,虽然简陋,可是村民们闲暇时都愿意来学习。
“我没什么爱好,如果大家闲着了,一起学习挺好的。”赵桂兰介绍,在张家屯有60户村民,很多人外出打工,她愿意组织留在村里的人共同学习。家人的支持,让她更有动力,也更促进了她学习的积极性。
把热爱写进歌词里希望有人帮她谱成曲
碰到升国旗,有村民路过会驻足注目,孩子们会行礼。赶上周末和假期,村子里的孩子们一早就会跑到赵桂兰家和老人一起升国旗,他们亲切的叫她“国旗奶奶”。“我真的不敢当,我做的事太小,孩子们给的荣誉太高了。”赵桂兰话语朴实,每天升降国旗让她内心充实。“作为一个农村老太太,我做不了什么大事,可是我愿意学习,咱不能落伍,要跟上时代。”记者注意到,赵桂兰老人的微信名叫“我爱你中国”,虽然微信很多功能她不会用,但是碰到村里的年轻人,她就会去请教。
“蓝蓝天下红旗飘,祖国建设少不了。它能爬高山,它能过大海,它能漂流到海外,奥运会上夺金牌……”这是小学一年级文化水平的赵桂兰写的,笔记本上字迹很稚嫩。“我希望有人能帮我谱曲,把它唱出来。”赵桂兰翻着她的记事本,上面写满她对祖国的热爱,她歌颂五星红旗,她感恩美好生活。
赵桂兰有一个箱子,里面装着她的宝贝。23年,赵桂兰亲手缝制了15面五星红旗,2面党旗。有些五星红旗已经褪色,黄色的星星褪色成白色,每一面她都整齐地叠好,小心存放。近几年年岁大了,眼神不好,她很少自己缝制五星红旗。
去北京看升旗是老人70岁的生日愿望
再过十几天,就是赵桂兰70岁生日,多年来,她一直都有一个愿望,去北京天安门看升旗仪式。“70岁的生日愿望就是去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我想做一面五星红旗送给能收藏国旗的部门,表达我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赵桂兰最愿意看电视里的升国旗仪式,她想趁着自己身体硬朗,去北京看升国旗。
对未来的打算,赵桂兰说,升国旗这事不能耽误,她传承的不是升旗仪式是对国家的深深热爱之情。有人说,坚持21天可以养成一种习惯,23年的坚持是赵桂兰可敬的爱国情怀,老人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她默默带动和影响着身边人尊重五星红旗,热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