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厚植生态优势 推动绿色发展——吉林省委政研室解读《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决定》
2021-08-26 10:05:57来源:吉林日报责编:魏文林

  原标题:厚植生态优势 推动绿色发展——省委政研室解读《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决定》

  吉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是立足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适应振兴发展新要求,推动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建设生态强省,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吉林篇章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近日,吉林省委政研室经济二处副处长金易就《决定》的重要意义,建设生态强省的目标以及打造生态经济发展体系的重点发力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解读。

 “《决定》作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之举,突出了生态环境对吉林省的重要意义。生态环境是吉林省最突出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品牌,其中蕴藏巨大价值增量、动能增量、品牌增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将吉林省的自然和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金易表示,吉林省委全会审议通过《决定》,对加快建设生态强省作出全面部署,就要以更加务实有力的举措和行动,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巩固拓展以往生态省建设试点成效基础上,进一步厚植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让吉林的生态文明体系更强、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更好、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更优、城乡人居环境更美、绿色发展创新活力更足、生态安全系统更稳,有效支撑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谈到吉林省建设生态强省的目标,金易表示,到2025年,全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现新的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能耗强度逐年下降,空气质量保持全国第一方阵,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且优于国家考核要求,森林、草原、湿地、黑土得到有效保护,环境安全得到切实维护,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与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求相适应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绿色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初步成型,具有吉林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完善。到2035年,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后稳中有降,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省普遍形成,生态经济成为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保持全国第一方阵,美丽吉林建设目标高质量实现。

  金易表示,打造生态经济发展体系,要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全方位全链条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健全绿色产业体系,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努力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健全绿色流通体系,着力构建绿色供应链,发展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物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绿色发展;健全绿色消费体系,着力推进绿色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健全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推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健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构建研究开发、应用推广、产业发展贯通融合的绿色技术创新格局。

  金易还谈到激活绿色潜力、释放绿色效应,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着眼点在人,立足点在思路。

  推进产业生态化。统筹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布局、生态功能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要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引领,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要大力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更好地把绿色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

  推进生态产业化。持续把“生态+”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促进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和生态经济的良性发展。要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豆米牌”,实现城乡美、百姓富、经济好、生态强的有机统一。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挥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抓住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逐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等制度办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完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更好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资源优化配置。要健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增加生态建设权重,引导各方面重视推动绿色发展。(吉林日报记者 杨悦 邱国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