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明东村的“诗和远方”
2020-07-30 10:18:04来源:吉林日报责编:路晶森

  原题:明东村的“诗和远方”

  盛夏时节,龙井市智新镇明东村。

  细雨朦胧,树更绿,花更艳,浓郁朝鲜族建筑风格的村落民居掩映其中。与第一书记韩宝宁边走边聊,谈脱贫,说变化,乡村的气息此时变得湿湿润润的,沁人心脾,令人舒畅。

  穿过色彩缤纷的风车长廊,拜谒爱国诗人尹东柱故居,吟诵石头上镌刻的英雄诗篇,重温那段血与火的红色记忆。当年,这位革命诗人,以诗为武器奔向远方,踏上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之路。

  “明东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我们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着重打造红色旅游。”说话间,走进宋梦奎故居,院落里欢声笑语。一群穿着朝鲜族传统服饰的“阿迈”和“阿爸依”正在做打糕、挽着袖子腌制辣白菜。

  除了红色旅游,民俗旅游、农家乐、绿色蔬果采摘也是明东村的致富法宝。“前两年我们创办了明东端午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很多游客,明东村名声也更响亮了。”韩宝宁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一年能接待游客大约十万人次。”

  迈入书写着“中国朝鲜族教育第一村”的木质门楼里,朝鲜族教育活动家金跃渊的雕像映入眼帘。这里是明东学校的旧址,如今学校旧址改建为明东村博物馆,记录着山村的美丽嬗变。

  然而,如此环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山村,五六年前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泥土路、泥草房、围墙破烂、垃圾成堆……

  “过去,村里没有任何产业。村民思想保守、能力有限,想要摘掉贫困的帽子太难。”忆往昔,明东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元东感慨颇深。

  明东村的脱胎换骨源自脱贫攻坚。

  “村内有草场,村外有大山,资源丰富。一些村民还有养牛和做米酒的经验。大家一琢磨,一是靠山吃山,二是从强项入手,先干起来再说。”刘元东介绍说,2016至2018年,村里协调争取资金700多万元,实施了养牛、米酒、红峰食品、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多万元,比2015年翻了五倍。

  让韩宝宁欣慰的是,明东村2017年就已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70人全部脱贫。

  发展产业的同时,修桥、拓路、建围墙、安路灯、改造危房、种植绿化带……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步伐也在提速。

  生活环境一天天变好,生活水平渐渐提高,昔日的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村民们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里,79岁的南基学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房子好,有医保,吃穿不愁,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南基学年轻时因伤失去左手,夫妻俩体弱多病,生活艰难。几年前,村里不仅给他们盖了新房,搬出了居住多年的泥草房,还帮他们找了新营生——担任村里卫生员,每个月能收入800元。要强的老两口通过自力更生,加上低保和分红,一年收入超万元,2017年就告别了贫困生活。

  “去年一年我挣了45万。”玄昌浩话语间满是喜悦。他在外打工多年,2016年得知村里关于脱贫攻坚的规划和政策后,决定返乡创业。养牛、承包土地,几年打拼下来,玄昌浩已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在明媚的阳光下,站在明东村旅游接待中心广场上眺望四周,远处群山环绕,草木葱茏,生机勃勃;眼前朝鲜族民俗风情万种。昔日的贫困山村如今已蝶变为旅游胜地,充满活力。

  “环境美了,产业旺了,生活好了,我想把村里在外打工的人都找回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和家人团圆。”韩宝宁计划给所有外出务工的乡亲们写一封“家书”,把村里对他们的牵挂和这些年村里发生的喜人变化告诉大家。他说,在通往小康的道路上,村民们一个都不能少。

  “脱贫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一定要让百姓有稳稳的幸福。”谈及未来,韩宝宁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村里现在又启动了精品民宿项目,要在3年内建设21栋特色民居,预计10年内可以为村集体增收210万元。

  记者手记: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乡村。决胜之年,乡村的脱贫状况如何?乡亲们生活得怎么样?

  近日,记者走进龙井市智新镇明东村,一探究竟。

  在这个朝鲜族小村落采访,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有两种截然不同又相得益彰的颜色,一种是底蕴深厚的“红”,另一种是充满生机的“绿”。尹东柱故居、宋梦奎故居、明东学校文化底蕴深厚,让人们在追忆过去中重温历史,汲取力量;农家乐、采摘大棚、时尚咖啡厅一片绿意盎然的新农村景象,又让人们在生机勃勃中更加憧憬未来。“红”与“绿”犹如时空交错般相互转换,让人不禁感叹脱贫攻坚给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带来的变化之大。如今的明东村红光闪耀,绿意正浓。(吉林日报记者 傅多强 张伟国 马春雪)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