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2020-07-20 10:02:11来源:吉林日报责编:路晶森

  原题: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吉林日报7月20日讯(刘元胜 王洋): 吉林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集中力量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增加专用、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快推动绿色发展,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必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这既能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总体跃升,又能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改善,是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产力”这个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则运用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切实体现。农业绿色发展符合未来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符合农业生产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的要求,契合了农业生态治理的现实诉求,有助于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厚植农业发展优势和增强农业发展动力,确保农业生产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统一,以生态环境优势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直接目的是纠正传统的农业生产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恶意破坏,预防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在生态环境方面,既要还清历史旧账、又要杜绝欠新账,以农业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农业生产注入绿色,为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提供保障和夯实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从根本上摒弃高代价、破坏式、透支式的非绿色化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增加绿色释放农业生产的生态红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供生产端保障,为实现农业生产由“生态环境换取增长”向“生态环境优化增长”转变筑牢生态根基。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必须从产业振兴上着手。要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足农产品精深加工这篇文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农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带动农村富裕、农民增收。在产业振兴中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质量兴农。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继续调减低质、低效和不对路品种,增加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扩大大豆种植,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推进种植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二是绿色发展。调整农业投入结构,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保持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深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快节水农业发展,开展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促进生产生态系统循环衔接。同时,要坚持标准化引领,集成组装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轻简易行、农民乐意接受的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发挥技术综合效应,不断打造升级版,增加绿色优质产品的供给,提升品质、创响品牌,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必须形成绿色生产理念和绿色生产方式。一是政策扶持推动。要完善补助政策,创新金融服务,构建多方投入机制,扶持调动新型经营主体、服务组织和品牌基地的积极性。二是科技创新驱动。要攻克技术难点,加快集成创新,加快标准制定,以标准化引领绿色防控。三是主体示范带动。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培育新型服务主体服务带动,大范围应用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四是品牌基地拉动。要以绿色防控引领标准化生产,以绿色防控促进品牌创建,以绿色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加快构建推进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的长效机制,引领农业绿色发展。五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要优化财税政策,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同时,要启动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加大对山水林田湖的保护力度,补齐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六是提高农业绿色发展的现代化生态治理能力。农业绿色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生态治理能力。要不断提高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机制,着力打造健康有序的农业绿色发展监管体系。(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