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出吉林创新加速度
2018-03-08 09:10:04  |  来源:吉林日报  |  编辑:田东艳

  原题:跑出吉林创新加速度——我省代表委员热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吉林日报3月8日讯(特派记者 王丹 黄鹭):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悠悠长河中,古老声音不曾消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不日新者必日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了代表委员们交流中的“热词”,大家各抒己见,发表真知灼见。

  加强创新体系建立

  培育增强第一动力

  “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时速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重组人胰岛素及制剂……”安桂武代表对近年来吉林省在创新项目上取得的成果如数家珍。

  安桂武代表认为,这些丰硕成果的“诞生”,得益于创新,而创新的载体,在于创新体系的建立。吉林省可以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依托大校、大所、大企、大市,建设更多双创平台,完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人才引进功能,打造面向大中小企业的全产业链双创平台,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提法,让于中赤代表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他说,“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工业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发展,其关键是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创造出更多智能化产品,这也是提升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体系。

  说起创新体系,王润代表总有说不完的话。他认为,当前吉林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新形势要求企业必须摒弃“跟随式”“模仿式”的发展模式,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当我们的劳动力、环境、土地等原有优势逐渐消失,实体经济不靠创新是根本无法生存的。我们必须抓住这个短暂的‘缓冲期’,实施一些重大科技项目,与科研院所、高校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砍掉繁文缛节

  创新环境越来越好

  在吉林,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在校大学生的占比居全国前列。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几十个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落户在吉林省。

  “然而,体制机制不活、产业结构不优、内生动力不强等因素制约着吉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桂武代表坦言,创新驱动发展,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蕴藏的巨大潜能。

  目前,吉林省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较低,太多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如何解决科研立项、产出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年初,吉林省发布了18条人才新政,剑指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诸多障碍和约束,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潜力,提升创新效率。

  对此,李东浩委员充满期待。他说,过去许多科研院所、高校不了解企业有什么需求,企业也不清楚科研院所、高校有什么成果和技术积累,有了“人才新政”后,彼此间可以加强交流了解,这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引智模式,将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同时,他建议,为了让科研人员真正摆脱后顾之忧,吉林省还应尽快出台各行业各领域的相关细则,确保政策全面落实。

  一汽集团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企业发展中也曾一度“江湖地位”告急。“凡是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我们及时修改废止,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坚决砍掉。”徐留平代表的话语掷地有声。短短几个月,一汽集团进行自我“刮骨疗毒”,把一切不利于创新发展的、不利于社会创新活力迸发的障碍消除,让企业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集众智汇众力

  跑出吉林创新加速度

  “无论是做大做强中国‘质’造,还是要做高做精中国‘智’造,人才是制造强国的根本,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王润代表说,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

  “建设创新文化,也是激发创新活力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程。”丁照民代表说,对科技人员、普通技术工人来说,主要是强化“工匠精神”,让“精致制造”成为吉林制造业的名片。他建议,应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使“顶天”与“立地”“心灵”与“手巧”相得益彰。

  “对全社会而言,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活力、不断奋发向上。‘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非常好的一个举措。”安桂武代表说,“只要我们集众智汇众力,吉林一定能跑出创新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