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一汽-大众加速数智化转型 引领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02-26 17:01:52来源:新华网责编:胡晓萌

  当下,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中国汽车产业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迸发出强劲的活力。

  2021年,我国乘用车零售销量累计达到2014.6万辆,同比增长4.4%。作为国内乘用车产销规模较大的汽车企业,一汽-大众聚焦用户需求,全体系抢资源、保生产,多方协调保障芯片供应,快速高效地实时调整生产计划,以10,777台的整车单日产量峰值再创历史新高,最终实现全年生产整车突破170万辆,全年向用户交付新车185.8万辆,产销量蝉联行业冠军。2022年1月,一汽-大众终端销量195,871辆(含奥迪进口车),喜迎销量开门红。

一汽-大众加速数智化转型 引领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耕基础,守正创新,打赢抗疫保产攻坚战

  受到新冠疫情反复、严重“缺芯”等不利影响,2021年的汽车市场也遇到了困难和挑战。身为行业领军者,面对严峻挑战,一汽-大众居安思危、自我创变,利用“缺芯”窗口期,积极优化内部管理,苦练“内功”。一汽-大众依托强大的体系能力,在全力保生产、抓经营的同时,深刻洞察产业动态,全面深化转型升级,切切实实打赢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

  2021年,一汽-大众启动全体系的数智化转型,精简传统业务组织机构,成立DTO数字化转型办公室;与华为、阿里展开合作,培养数字化人才;以用户为中心,重构端到端的业务流程;OTD个性化定制在线定制车扩展至大众、奥迪全系,并将交付周期缩短近30%。在技术领域,先后落成并投入使用了总投资近12亿的新能源中心和新技术开发中心,大幅提升一汽-大众在新能源车辆、整车性能等方面的开发和测试能力,进一步夯实了未来一汽-大众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优势。

  一汽-大众实现传统车与新能源车战略双布局,在传统车型方面,大众品牌和奥迪品牌投放了大众揽境、全新奥迪Q5L家族等高端车型;新能源方面,大众品牌加速布局MEB模块化电驱动平台车型,ID.4 CROZZ、ID.6 CROZZ上市以来销量不断攀升;奥迪品牌则带来豪华纯电C级SUV家族——奥迪e-tron和奥迪e-tron Sportback等高端新能源车型,助力一汽-大众全年销量蝉联冠军。

  一汽-大众持续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在河南遭遇暴雨灾害时,第一时间捐助2500万元人民币,派遣89人维修突击队,奔赴灾区检修三大品牌水淹车超过3100台,并急调500台ID.4 CROZZ为受灾车主免费代步。在绿色制造方面,组建专家团队专项研究并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落地,持续打造绿色工厂升级,目前,成都西南基地和佛山华南基地MEB工厂所使用的电能全部来自清洁能源。

一汽-大众加速数智化转型 引领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速数智化转型,持续夯实产业领跑优势

  展望未来,一汽-大众将继续发挥数智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样板力量,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深化高效益转型增长,持续保持企业产销规模位于行业前列,为广大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出行服务。

  一汽-大众将在三个维度加速转型升级,布局面向未来的前瞻能力。首先,继续聚焦“用户体验”变革,全力建设对中国用户的洞察能力,将全球的先进技术与中国用户的特殊需求紧密结合,推动一汽-大众在用户体验领域迈上一个新台阶。其次,继续加速数智化管理转型和加强数字化人才储备,大幅提升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为一汽-大众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更加澎湃的动力。

  与此同时,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持续投放满足用户需求的新车型,2022年将有8款新车上市,并加速全新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及验证工作,将体验更优的装备与智联功能交付用户。一汽-大众立足于更长远的布局,不断审视当前时代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加速在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的发展,进一步夯实一汽-大众在中国的技术和市场领先。

  一汽-大众将2022年定义为“众志”之年,以矢志向新的态度,万众一心、迎难而上、乘势勇为、志在必得。在汽车产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2022年将迎来中德建交50周年,一汽-大众也将进入企业发展的全新阶段。一汽-大众将在中德股东双方的指引下,深化合作、共赢共进,继续以用户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以数智化为关键手段,继续奋斗奋进、不断超越进取,谱写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为股东双方的事业进步、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广大消费者美好出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