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种植+养殖+“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脱贫;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培育多元主体帮扶脱贫;做宣讲+谋项目+解困难,1212名“专职管家”指导脱贫;定规划+设清单+强服务,全方位多途径保障脱贫——四平:产业扶贫夯实全面小康根基
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脱贫。如今,四平市的种植业早已不是玉米“一枝独秀”,而是杂粮杂豆、瓜果菜蔬以及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同步推进。
棚膜经济已成为四平产业扶贫的有效抓手。走进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远远便能看到一片“白色海洋”,格外壮阔。
为确保农田作物正常生长并取得农业和粮食生产增产增收,四平多措并举全面做好防控二代黏虫准备工作,早发现早防治。
四平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助力贫困户精准脱贫。图为梨树县沈洋镇年产260吨香菇种植扶贫项目。
黄牛养殖作为梨树县林海镇的主导扶贫产业,已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增长、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重要引擎。
双辽市卫计局为卧虎镇东方红村包保贫困户发放鹅雏及饲料。
为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四平市驻村第一书记纷纷当起“代言人”。图为铁西区平西乡西八大村第一书记付大治为草莓代言。
双辽市服先镇五一村建的集中光伏发电站,不仅增加了村级集体收益,贫困户还能每年拿分红。
四平高科技彩稻俯瞰图。
8月15日,梨树县青堆子村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买了20多只羊,分给当地贫困户。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产业发展起来,脱贫攻坚才有源泉活水,才能真正变“输血”为“造血”。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在脱贫攻坚工作伊始,四平就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不仅高度重视布局扶贫产业资源,还不断统筹协调区域内的扶贫产业布局,不断延伸和完善扶贫产业链。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几年来,四平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225亿元,谋划建设产业扶贫项目205个,实现了12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产业扶贫的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44131名贫困人口中,有接近40%的人口通过发展产业直接或间接脱贫。
【聚焦】种植+养殖+“一村一品”——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脱贫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有一个问题挺关键,堪称脱贫工作的“牛鼻子”,那就是如何激活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形成稳固的扶贫产业链,让扶贫成果落地生根的同时,还能长久可持续。
近日,记者从四平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为通过产业扶贫夯实全面小康根基,自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四平便这样“造血”: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市产业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实施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光伏等产业扶贫项目,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加快推进特色优势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全面增强产业脱贫带富能力。
——种植业五彩缤纷。如今,四平市的种植业早已不是玉米“一枝独秀”。通过不断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杂粮杂豆、瓜果菜蔬以及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同样花开满园。走进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远远便能看到一片“白色海洋”,格外壮阔。“全村建设大棚960栋,户均3栋,棚膜总面积达31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仅棚膜经济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约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5%,农民依靠棚膜经济走上了富裕路。”梨树镇副镇长兼高家村党支部书记高华说。
在双辽,提到花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位于双辽市东10公里处的红旗街道,它被省里评为“吉林省花生之乡”,现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花生生产基地。这里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使花生种植规模从十几年前的几十公顷发展到目前的6600公顷,占全街道耕地面积的60%以上,花生平均每公顷产量已达8000斤,总产量达2万吨,产值达1.04亿元,效益是玉米的2至3倍。
如今,种植花生的农户收入节节攀高,贫困户自主脱贫的事例不断涌现,户均增收3000元至4000元。在此基础上,他们整合资源,建立了亩产400公斤的良种花生大垄三行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田15000亩,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250万元。
——养殖业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是四平畜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四平通过开展“粮改饲”试点和深入实施“草变肉”工程,有力推动了全市畜牧业的发展。梨树县借助大型全产业链鸡肉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养殖模式,正逐步探索畜牧种养加一体化产业扶贫模式;双辽通过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养鹅产业带动脱贫模式,引导贫困农民根据市场需求扩大养殖规模,户均增收可达1500元至2000元以上。
近日,记者来到梨树县林海镇大门丁村年出栏500头育肥牛养殖扶贫产业项目基地,这里的工人们正忙着为上百头黄牛准备丰盛的“餐食”。这家诞生于2018年3月的扶贫产业基地,仅去年就实现年收益14.6万元,带动了林海镇10个行政村11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分红。如今,黄牛养殖作为林海镇的主导扶贫产业,已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增长、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重要引擎。
——新兴产业多点开花。一方面,四平不断打造精品线路,强化休闲农业带动功能。全市完成了12个贫困村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通过举办系列旅游活动节,推进双辽一马树白沙温泉欢乐谷项目、铁西区丛泉湖休闲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重点打造了乡村休闲旅游示范点40个,推介乡村旅游精品片区5个。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农家乐”等已发展到165家,双辽市形成杂粮、白酒、菌类等70余个乡村旅游产品品种,经营所得以年终分红的形式发放给贫困户,户均分红1000元以上。
另一方面,四平积极落实国家光伏产业扶贫政策,把光伏发电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3年来,共建设光伏扶贫电站86座,建设总规模47644.3千瓦,总投资33525.48万元,累计收益近4432万元,帮扶4305户贫困户。
——“一村一品”彰显特色。四平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扶贫格局。双辽市辽东街道丰巨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之村”,这里有巨峰、早巨、紫珍香、茉莉香、贝达、状元红等6个葡萄品种,全村70余户参与种植,种植面积达50公顷,年产值250万元,葡萄产业收入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25%;伊通县马鞍镇东风村的“樱桃大王”毕宝杰,其樱桃产业带动了周边4个村共同发展。目前,他们还在继续扩大规模,力争打造集苗木培育、休闲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几年来,四平全市共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2个;已创建17个市级特优区和3个省级特优区,位居全省前列;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22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15个;在全市2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发展订单农业7086.65亩,涉及甜玉米、中药材等特色农作物20余种;在全市47个贫困村建设棚室3056亩。2016年以来,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150余万亩,覆盖全市102个贫困村,覆盖率达82%,有效地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
【聚焦】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
培育多元主体帮扶脱贫
不想种地的,地不荒;不会种地的,流转之后土地收益稳定;没有工作的,龙头企业还能提供就业岗位。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四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引导农业产业化合作社、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布局设点,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贫困户”的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在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获益。
成立于2011年的梨树县八里庙村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示范社。经过9年的改革发展,合作社成员由组建之初的6户发展到现在的176户,辐射带动600户。
如今,合作社采取“带地入社、土地租赁和土地托管”三种模式,合作社经营面积达690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6%。其中,“带地入社”面积210公顷,占30.4%;“土地租赁”面积108公顷,占15.6%;“土地托管”面积达372公顷,占54%。
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带动,八里庙村基本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较好地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同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参与合作经营的农民可以外出专心从事劳务输出,年人均劳务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把地托管给合作社,从种到收再到卖粮,自己啥也不用干就等着分钱。”63岁的杨景桐高兴地说。
这边合作社全面带动,那边龙头企业倾力拉动——
8月9日,记者走进双辽市王奔镇巨兴村村部,“巨兴村粮米加工厂”几个大字随即映入眼帘,远近闻名的“巨兴笨面”就产自这里。眼下,正是小麦的生长期,厂房内还没有正式生产。
说起村里的“笨面”,村支部书记赵德仁告诉记者,每年的9月至11月是面粉的集中生产期,那时面粉加工厂就会忙起来,一箱箱一袋袋麦香纯正的“笨面”就会走出巨兴村,销往全国各地,仅去年就销售面粉15万公斤。
据悉,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巨兴村粮米加工厂是巨兴村产业结构调整同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的产物。它从最初的家庭农场不断成长壮大——2017年,投入扶贫资金91万元,成立了巨兴粮米加工厂,并于当年生产达效。工厂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占扶贫产业项目分红的28%;2019年,争取资金8.6万元用于加工厂的设备改造和包装生产线,扩大了粮米加工厂的加工规模。小麦种植结束后,村民第二茬可以种植白菜,每公顷土地可增收2万元。目前,巨兴村及周边的小麦种植面积达130公顷,建成了特色小麦产业园区,有效地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为农民增收开拓了一条新的渠道。
几年来,四平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突出对贫困户入社率高、利益联结好、带贫能力强的合作社,适当放宽其他方面条件限制,优先列为各级示范创建典型,确保新型经营主体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有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示范社21个、省级166个、市级74个、县级81个;推进贫困户与带贫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全市有1724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参合率达79.2%。
此外,为不断增强农产品品牌助贫作用,四平着力推进实施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创建了双辽市绿色杂粮杂豆、梨树县绿色稻米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了梨树县100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组织贫困片区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会、推介会和对接活动;组织双辽市天元润土有限公司和双英种业有限公司等2家贫困地区企业,参加农业部主办的东北贫困地区县市农产品产销对接大会,加快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聚焦】讲政策+谋项目+解困难——
1212名“专职管家”指导脱贫
扶贫政策有哪些?村里适合发展哪些项目带动脱贫?贫困户的技术难题咋解决?在四平,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自己的“管家”,那就是1212名贫困户产业扶贫指导员们。
按照“精准施策、精准指导、精准服务、精益求精”的思路,四平建立了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的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把精准帮扶举措落实到村到户,解决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确保贫困户产业发展有人帮、技术有人指导、销售有人管的良性机制。
据悉,四平的这1212名贫困户产业扶贫指导员中,第一书记占比28.2%、村干部占比43.9%、农技推广人员和乡镇扶贫专职人员占比27.9%,实现对12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712个贫困户所在村全覆盖,指导贫困户22421户,贫困户覆盖率100%。
“百姓小事,我的大事”——这8个字,是四平市交通运输局文明办主任马全写在工作日志扉页上的工作誓词,也是他坚守扶贫一线、听民意解民忧的真实写照。
2017年9月,马全被选派到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英额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英额堡村地处半山区,位于叶赫镇东北部,距离市区62公里,全村共有890户32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12人。驻村后,马全跑遍了村里5个自然屯后发现,对处在半山区耕地不多的英额堡村来说,产业发展是村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于是,建设果蔬大棚,让绿色产业带富村民,是马全经过考察得出的结论,而产业发展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土地流转。
面对一些村民土地意识强,担心土地流失没饭吃的顾虑,马全同驻村工作队、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12户村民流转41亩土地,成功建成12栋绿源生态大棚。为解决大棚用水问题,马全争取到帮扶资金用于扶贫井的建设。大棚有了,灌溉充足了,栽种的香瓜、西红柿长出了甜蜜的果实。今年上半年,种植香瓜收入已达15万元。第二茬西红柿已经栽植完毕,预计产量可达21万斤。
如今的英额堡村,绿源大棚和光伏发电两个产业项目齐头并进,每年可创收30多万元,贫困户每户增收500元至2000元,两年来全村贫困户分红达12万元。
在四平,指导员们首先与贫困户实现紧密连接。每一户贫困户均建立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台账,详细体现了指导员信息、贫困户信息、带贫产业、产业扶贫政策落实、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服务体系建设、贫困户收入增长等情况。在指导服务过程中,他们入户开展调研,针对性开展指导服务,入户频次多数能保证每月1-2次,电话抽查过程中指导员均能详细讲出所指导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面临困难等,多数贫困户也非常认可产业指导员。
此外,四平的贫困户产业指导员在开展贫困户指导服务工作中,能立足贫困户实际,精准施策,指导服务内容涉及种植养殖技术指导,生产服务协调、政策宣传、农产品销售、引导就近就地就业、引导贫困户入合作社、小额贷款协调、生活困难帮助等,实现贫困户懂技术、通政策、有活干、增收入。
双辽市产业发展指导员孙会年组织贫困户入股光伏项目,带领贫困户发展养鸡、养鹅、栽植山楂树,实现贫困户增加收入;铁东区产业指导员杨明山针对不同贫困户的劳动能力采取不同服务方式,实现了按需帮扶,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产业引导和技术指导,帮助其办理小额贷款发展产业。
在梨树县,贫困户产业指导员结合各乡镇、村屯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弱劳动能力贫困户的生产实际,制定了“庭院经济”助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发挥贫困户产业指导员的指导服务作用,鼓励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空间,发展种植养殖业,目前庭院经济发展较快,种植业、养殖业都得到了发展,有效地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在疫情防控期间,双辽市更是开展了“五个一”帮扶工作,让每位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向贫困户至少打一个电话,进行一次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力所能及帮助购买或赠送一些防护用品,制定一个产业增收计划,开展一次脱贫需求调查,建立指导员与贫困户之间的稳定连接。另外,双辽市开展“1个产业+1批专家”活动,各技术专家组成员以各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贫困户创业致富带头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围绕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及贫困户产业发展为重点开展技术帮扶,加强行业指导。
【聚焦】定规划+设清单+强服务——
全方位多途径保障脱贫
要实现真脱贫、脱真贫,扶贫工作不仅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还要“挂图作战”!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四平制定并印发了《全市2020年产业扶贫工作任务清单》。清单中,34项具体任务目录细之又细,主要措施、完成年限和责任单位等一目了然。
“你看,开展示范县电商服务站智慧化改造达到80%以上,开展电子商务培训1500人次,完成农村电商扶贫产业促销,双辽市、伊通县2场以上,梨树县、铁东区、铁西区1场以上,这3项任务我们要在11月30日前完成。”指着清单上的数据,“对号入座”的四平市商务局工作人员还坚定地表示,“任务有指标、完成有限期,这就倒逼我们自我加压,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
此外,产业项目是脱贫的重要支撑,为更好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四平结合《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完成市县两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9-2020年)的修编工作,谋划扶贫产业项目50个,预计可带动2万贫困户增加收入。
不仅如此,面对疫情,为给产业扶贫保驾护航,四平各部门都快速行动起来,全方位多途径保障脱贫。
——加强对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服务。开展多种培训指导,市农业农村局克服疫情防控期间不利影响,为解决备春耕生产技术难题,共录制了15期讲座,制作了30个微视频,利用电视台官方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新四平”、新华社“现场云”平台等多平台播发;市科技局借助“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网络课堂,对贫困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了蔬菜、大豆、玉米等栽培技术;市人社局对76名贫困人口开展小范围针对性的扶贫培训;林业局完成林业产业技术培训7次,培训农民800人次,其中贫困户75人次;市商务局开展面向电商企业、服务站站长、电商创业者和其他从业人员的线上电商培训4期,共计230余人参加培训,孵化主播6人。
——积极落实产业扶贫各项任务。一是市工信局将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及业绩情况进行了梳理汇总,初步确定了建设比较薄弱的创业孵化基地3家,并列入省工信厅创业孵化基地扶贫工作计划。二是市卫健委对伊通、梨树、双辽开展了中药材产业开展情况调研,拟于10月在全市举办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班。三是市文广旅局申报的乡村旅游经营单位都进入了补助名单,将获得省级2020年有效应对疫情支持文旅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共计65万元,为7个行政村申报成功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将资源优势突出的扶贫重点村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筛选确定了2020年编制规划的15个扶贫重点村名单。四是市国税局开展“三问三送”调研走访企业365户,对外通过开展纳税培训辅导,覆盖纳税人7643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2000份;成立“四平市减税降费落实情况直联群”,及时响应诉求解决问题。五是市林业局谋划了17个符合林业特点和当地特色的产业项目,为产业扶贫搭建了载体、奠定了项目基础。六是市商务局积极开展电商线上扶贫促销活动,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模式,领导干部参与直播助农。七是市民委推荐“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永合村”等5个民族村申报第二批吉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八是市供销社通过下属“农合联”和“四平乡村游”网站开办了“网上年货大集”。吸引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有力的促进了产业扶贫的推进。
——加强产业扶贫的金融服务。通过扶贫公众号、滚动电子屏、悬挂条幅、大喇叭、电话、微信等方式宣传扶贫小额信贷相关政策、产品和服务。为切实满足贫困群众春季复耕和生产资金需求,市扶贫办统计2020年新增贷款397笔,贷款金额810.7万元。人民银行共发放“极速贷”18笔,金额194.2万元,E捷贷24笔,金额640.2万元。市农发行累计投放产业扶贫贷款7.30亿元,支持各类经济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45份、《劳务合同》1份、提供帮扶资金14.23万元,促进和带动了207户贫困人口增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产业项目、扶贫帮扶企业的信贷支持,多部门联合开展了“融资对接主题服务日”活动,共收集扶贫产业项目15个,总投资15.27亿元,融资需求3.22亿元。扶贫帮扶企业8家,融资需求3.11亿元。
——加强产业扶贫的保障和支撑。一是充分发挥水利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保障性作用,积极争取资金,水利投资向贫困村倾斜,推进梨树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改善水田灌溉面积,实现节水增效。市水利局计划在贫困村福宁社区投资100万元,开展渠系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灌溉供水条件;二是加快解决农业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度预计完成65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其中涵盖了贫困村15个,目前21个建制村基本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三是全力保障贫困地区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对产业扶贫项目留足用地规划空间,占补平衡和用地指标预留5%,为脱贫攻坚项目提供用地保障,对脱贫攻坚项目优先办理,纳入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四是指导贫困地区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开展村庄布局工作,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保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村庄建设用地并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五是在编制下达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合理安排贫困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并予以倾斜支持,保障脱贫攻坚用地需求。六是争取专项扶贫资金。市财政局实际到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30.61万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等项目。(曹国刚 傅光 潘宏志 吉林日报记者 崔维利 刘艳 摄影 李坤 高桂梅 梁永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