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沃野欢歌——辽源市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纪实
青山碧水,沃野良田。
平岗镇石咀村排水渠完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程接近尾声。
平岗镇石咀村排水渠完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程接近尾声。
东丰县大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管理泵房管线架设。
东辽县渭津三标段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修建过道方涵,10余名工人熬夜赶工,早日实现路、水分离,不仅方便村民出行,还能利于农田排水提高防涝能力。
在辽源市龙山区寿山镇永治村中草药基地,村民正在进行田间管护。
“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
处暑刚过,东辽县平岗镇石咀村的庄稼长势喜人。
肥沃的黑土地上每穗玉米都“集齐”了饱满的籽粒,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是废弃了20多年的泥泞洼地。
“这个高标准农田救了这块地,也帮了农民,排水渠修完,解决了土地内涝问题,机耕道修完,大伙儿运粮不费劲了。”石咀村村书记王辉走在水渠边告诉记者,眼里是抑制不住的高兴。
从今年5月15日施工以来,东辽县平岗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二标段仅用2个多月的时间将排水渠修缮一新,田间道路平坦延伸,为800多亩地提升了基础配套设施,有效保护了黑土地。
施工负责人闫忠新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我们有50多人干活,为了不影响农民秋收,我们抢抓时间,修好田间道路,赶在雨季来临之前修好了排水渠,不少村民都盼着早点修完,这是民心工程!”
待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完善以后,将为800多亩的土地服务,成片农田更适合机械作业,抗旱防涝为庄稼增收打下基础。
辽源市实施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既是农田保护的需要,也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黑土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辽源市计划利用2020-2024年五年时间,新建100万亩良田,全市良田达到2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粮食可增产10%以上,年增收2亿元以上。初步实现集中连片、田型规范、地块平整;田网、渠网、路网、林网、水网等“五网”配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新机制等“五新”推广;土壤肥力、农田灌排力、农机作业力、生态修复力、综合产出力等“五力”提升;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节水化等“五化”联动。
高起点规划打造多层次现代生态农业
位于龙山区寿山镇永治村的良田基地上,工人们穿梭于其中,望着长势喜人的果树和中草药材,大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据了解,永治村先后累计流转耕地37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60%,告别了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传统耕作模式,转变为以多种果树和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的高产值现代农业。目前,已栽植李子树7.5万棵、杏树3万棵、苹果树1.3万棵、梨树800棵,培育各种果树苗及绿化观赏树苗150余亩,林下间作赤芍、蒲公英、防风、柴胡等中草药。
随行的永治村党支部书记蒋卫阳介绍说,如今,树苗已进入可售状态,采摘园已进入丰产期,中草药产业链逐步形成。几年来,流转土地创造产值5000万元,村民收获土地流转费的同时,通过在合作社打工和合作社利润分红等方式大大拓宽了收入渠道,提高了生活水平。
在推进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中,辽源市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编制符合辽源实际、切实可行的《辽源市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规划》。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规划》《辽源市百万亩造林工程规划》《辽源市百公里河道治理工程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相衔接,针对农田现状,依照标准规范,科学布局,合理设计,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确保规划设计质量。
今年以来,辽源市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为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突破口,科学规划农业生态系统,系统改造山地、坡地、平地等区域,调结构、转方式,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短板。强化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多要素支撑,打造多层次、多产业、多形态、多色彩的现代生态农业,推动辽源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自然、生态和农业资源,坚持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有机融合,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统筹推进,系统治理。统筹实施土壤改良与土地整理,对全域农田进行系统改造,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稳产高产、优质高效良田。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围绕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根据不同基础条件、不同产业现状、不同区域、不同耕地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整治。
适度集中,综合开发。坚持“相对集中、连片治理、完善配套、综合施策”的治理模式,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明确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培育经营主体、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三产融合。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和智能化。
“五种模式”加快三产融合发展
辽源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形式,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推进百万亩良田建设,实现土地集中连片治理和开发。与此同时,把百万亩良田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培育打造新产业新业态,结合不同区域、不同耕地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开发模式,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山地推行“生态造林+立体农业”模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科学调整补划基本农田,把农业挤占的生态空间退出来。做到应退尽退,坡度较大的耕地不再种植籽粒玉米,改种柞树、元宝枫等生态林及黑果花楸、蓝莓、树莓、蓝靛果、榛子等长白山浆果、坚果;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农交错、立体种植模式,根据不同植物的物候期、不同的特点,错开时间季节,充分利用林间空地,套种大豆、山野菜、五味子、天麻、赤松茸等其他作物,既可合理地使用土地,又能提高光能利用率;推广立体养殖模式。林上养殖柞蚕,林下利用林间隙地开展禽畜等养殖业。林下野草和昆虫用作禽畜食物,减少林木虫源,同时禽畜粪便又可成为林木生长的肥源,减少肥料投入,从而形成节本增效、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生物、生态链。重点推广林——蚯蚓养殖模式、林——虫——禽养殖模式;培育加工产业。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立体农业,打造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坚持走“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科技增效益”的发展路子,实现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
坡地推进“土地整理+丰产方”。对坡地进行统一规划。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促使土地集中连片,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平整度;坡度较大地块修建等高梯田、地埂植物带、谷坊、环形截水沟、排灌系统等,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保水保肥;修建农田作业路。打通断头路,整修田间路,新修生产路,使坡地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机械化作业能力有大的提高,生产条件有大的改观;保护黑土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通过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客土改良、粮豆轮作、休耕轮作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作物单产;推广绿色生产。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行动,遏制土壤沙化、碱化、退化。
平洼地实行“技术集成+设施农业”。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解决土地经营分散化、土地碎片化问题,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强化科技支撑。推广粮经饲轮作、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大垄双行栽培、喷灌、滴灌等技术。加快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秸秆、畜禽粪污还田;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落实吉林省支持新建设施园艺项目,大力推动规模化棚膜经济发展,向季节、空间、时间要效益;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有机肥、农家肥替代化肥行动,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做到精准施药和科学安全施药,推广应用物理措施、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推动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
河谷地中推进“流域治理+生态谷”。强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小流域进行治理,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并重。支持有水源的山沟建设小水库、小塘坝、小型集雨设施等水源工程,为农田灌溉及生活用水贮备水源;落实管护责任机制。严格落实谁治理、谁管理、谁受益的管护责任制,明确管理主体,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经营主体承包,规范承包经营行为,依法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兼顾树种、花期选择,层次、色彩搭配,打造生态谷。
废弃地实行“生态修复+农业综合体”。对废弃矿山、工厂进行土地治理和生态治理。及时清理垃圾,采用分层剥离覆土、直接覆土和客土回填等工艺,选取适宜的植物品种;对裸露山体进行治理,补植灌木和草本植物,减少滑坡现象;对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对于塌陷区水域污水,建造人工湿地,配以相应水生植物,起到过滤和净化作用,增加景观多样性;对恢复的耕地发展花卉、苗木等产业,打造田园综合体,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
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8月25日中午,烈日高悬。东辽县渭津镇牟家村5组组长张福又来到村口看看修路的进度。
“这条路以前是过水路面,下雨天就只能淌水走,我在这生活了70多年,村里进出就这一条道,没有别的路可走……”老人回忆。
如今,高标准农田的打造让这里的村民享了福,工程队正在抓紧时间施工,一条过道方涵正在将水、路分离,让村民出行无忧,让农田排水顺畅。
项目经理陈玉阳说:“老哥你放心,我们今晚贪黑干活,争取4天通车,不耽误大伙儿出行,路修好以后收粮、卖粮都方便了!”
“好,太好了!大家都盼着呢……”老人的话语满是激动。
为了加快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建设,辽源坚持多元投入,强化项目支撑。坚持政府主导,争取政策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把专项投入和其他资金相整合,把农业资金与其它资金相结合,加强不同渠道资金的有机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断谋划、包装、申报、争取项目,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等项目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多方参与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筹资投劳,参与农田建设和运营管理,使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成为惠及农民的民心工程。
推进规模经营,强化示范带动。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引导耕地向种田能手和大户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牵头组建或加入合作社,支持涉农企业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发展种苗繁育、水利灌排、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探索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多种服务模式,实现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
通过治理和开发,辽源将形成山水林田良性互动、自然风光与五彩田园相得益彰。在保护自然风貌中,使传统农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使全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现象得到遏制,水源得到涵养,水质得到提升,黑土地得到保护。完善的防护设施,既改善了地区小气候,又起到保护边沟、农田的作用,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全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将趋于合理,布局更加优化。黑土地得以保护,价值得以实现,农业产出能力实现新的跃升。百万亩良田成为辽源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粮食单产实现新的突破,在调减籽粒玉米面积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然稳定在30亿斤以上(按统计口径)。特别是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实现持续增收,年均增长10%以上。湖光山色、五彩田园为新产业、新业态和三产融合创造了条件,使“六次产业”效益倍增,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在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变为现实。(吉林日报记者 隋二龙 赵蓓蓓 庞智源)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