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从“好山好水”到“金山银山”
来源:吉林日报  |  2025-08-15 10:08:13

  原标题:全国生态日聚焦吉林——从“好山好水”到“金山银山”

  八月的吉林,暑气渐消,通化县禾韵现代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蓝莓生态种植基地里,阳光为连片树苗镀上金边,蓝紫色果实压弯枝头,生机盎然。

  这片7500亩的标准化种植区,年产值近1亿元,其兴旺密码就藏在哈泥河的碧波中。依托水源保护区的优良生态,这里书写着“水保护与产业兴”的双赢篇章,亦是白山松水间生态发展蝶变的缩影。

  生态是吉林最宝贵的资源,绿色是其最亮丽的底色。坐拥“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两座“金山银山”,吉林拥有中国最好的森林、粉雪与黑土地,良好生态环境为“生态+”融合发展筑牢根基,白山松水间,“含绿量”正持续转化为发展的“含金量”,奏响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的奋进乐章。

  生态筑基 擦亮发展底色

  近年来,吉林省以全面深化美丽吉林建设为抓手,聚焦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和守护吉林生态地标的政治责任,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吉林省的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水环境质量实现“四连升”,达到了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这一良好态势在今年上半年得到了进一步延续。今年1—6月,全省优良天数比例90.3%,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1.7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4天,同比减少15天;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4.4%,优于国家考核目标7.3个百分点;无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

  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李文辉介绍:“十四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抓手,聚焦产业、能源、交通结构优化,统筹区域协调,构建了全链条、多维度的治污体系,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吉林蓝”成为常态。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吉林省建立起水质快速反应机制,秉持“一河一策”“一断面一策”的精准治理原则,104条城市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实现动态清零。通过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吉林省境内松花江、图们江、辽河、鸭绿江及绥芬河等五大水系水质均达到良好及以上,松花江、图们江水系干流以及鸭绿江、绥芬河全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地下水国家考核点位水质保持稳定。

  “生态+”融合 激活产业动能

  从林海雪原变身“摇钱树”,到黑土地上的绿色农产品畅销全国,吉林用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绝非发展的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哈泥河的清水滋养出富民产业,不仅提升了生态颜值,更革新了发展内涵。

  “好山好水好土出好粮。”在长白山区的柳河国信水稻种植基地,清澈的山泉滋养着稻田,这里产出的大米全部达到绿色标准。当地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同步加强水污染防治,让每一滴水都成为滋养优质农产品的“甘露”,“吉林大米”凭借生态优势远销海内外。

  生态赋能不止于传统种植。作为世界人参主产区,白山市划定102万公顷生态保护红线,占辖区面积58.4%,生态改善让人参产量显著提升。当地通过帮扶种植大户、支持精深加工企业、推动品牌升级,拓展人参附加值产业,从原材料销售向医药健康产品延伸,实现产业价值链跃升。“我们正培育以人参为代表的医药健康产业,做好‘生态+’文章。”白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白金华说。

  从黑土地到碧水畔,“生态+”的文章在吉林大地多点开花。良好的生态资源不仅滋养了优质农产品,更催生出蓬勃的文旅产业,让“绿水青山”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山银山”。

  伊通河的“脱胎换骨”是最生动的注脚。作为长春的“母亲河”,经过系统治理,昔日的污水河如今碧波荡漾,沿岸建成的湿地公园、带状公园串联成线。依托伊通河的生态基底,肆季南河文旅项目火爆出圈,散步的市民、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赋能 绘就高质量发展画卷

  当重大项目的环评审批时限预计实现压减70%,当971个生态环保项目蓄势待发,吉林正以生态环保领域的系统性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这场系统性改革不仅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难题,更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路径。

  改革破局,方能激活发展春水。以环评改革为突破口、以绿色转型为实践方向,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全面深化环评改革服务高质量发展“十项举措”》。环评“瘦身”、审批“容缺”、质效“提速”、服务“升级”……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行,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支持。

  为精准服务重点项目,省生态环境厅梳理出“三张项目清单”,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重大战略项目等实施“点对点”帮扶。松原绿电—绿氢—纯氢冶金项目作为省级重大项目,同步推进环评与项目设计,技术服务时限压减近30天;白城、双辽保供煤电项目遇选址难题时,专家团队创新“打捆”审批模式,破解灰场选址等问题,节省审批时间近40天。

  与此同时,吉林省在生态环保项目布局上的精细考量,积极统筹生态环保重大项目谋划实施。截至目前,共谋划生态环保项目971个、总投资1532.72亿元,项目不仅涵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基础领域,更聚焦绿色产业、低碳转型等前沿方向,将生态保护的“养分”输送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既补齐了生态短板,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让“绿水青山”的守护与“金山银山”的创造形成良性循环。

  从优良生态筑牢发展根基,到“生态+”激活产业动能,再到改革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吉林大地上正以生态为笔,持续书写着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篇章。(记者 刘姗姗 实习生 刘重奇)

编辑:蒋硕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