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7月2日消息 夏日的东北黑土地上,连片的玉米田正齐刷刷“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着光。都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片孕育着中国粮食“底气”的沃土,如今正靠科研创新破译这枚“芯片”的核心密码,让种子“芯片”加速迭代,为粮食增产装上“科技引擎”。
新科技让育种“跑起来”
“以前育种就像‘养孩子’,得等种子成熟、发芽、再一遍遍自交,4-5年才能勉强凑出个‘纯系’,还不敢说绝对整齐。”吉林省宏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科研部经理李治国笑着打比方,“就像给芯片攒参数,老办法得慢慢‘攒经验’。单倍体育种方法,大大地缩短了育种时间。过去用芽苗法、浸根法等加倍方法给种子‘加倍’,得守着种子成熟,发芽,再用刀片处理芽尖、泡药水,需要走完完整的生育期,费时又费力。”
检测检验中心(央广网发 吉林省宏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供图)
如今,在吉林省宏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组培实验室里,技术员们用诱导系授完粉12天左右就能采收的果穗,在实验室做组培加倍。“就像给种子开了‘加速键’,直接对幼胚处理,加倍率蹭蹭涨,8个月就能育出纯系。”据李治国介绍,宏泽公司的组培加倍技术的特点:一是诱导系诱导率高,标记明显易于鉴别,二是加倍率高幼苗健壮易成活。
“地里生长出的苗,用我们的话形容跟刀切似的刷刷齐,株高、穗位、叶形都一个样。整齐的亲本配出整齐的F1种子,自然有益于产量提升。”李治国眼里闪着光。
科企携手让实验成果直接“下地”
光有技术还不够,宏泽公司拉着科研院所、生物公司组了个“超强联盟”:与大北农、博瑞迪等生物公司开展了生物育种合作,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合作玉米新品种选育和开发,以及协助建立玉米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与吉林省农科院生物所合作进行资源遗传改良及分析。
“以前实验室的成果可能‘锁在抽屉里’,现在咱们合作,品种从研发到下地一路都走在‘高速上’。”技术员介绍,如今玉米已有30余个品种通过国省审定,高粱登记品种达10余个,拥有34项玉米植物新品种权。“泽玉8911”“泽尔沣515”“吉品920”等通过国省审定的玉米品种,在东北、黄淮等地区市场影响力巨大。其中,“泽玉8911”在东北和黄淮成了农民的“心头好”,耐密、抗倒、抗病样样行。
从“一粒种”到“全链条”,构建“种业生态圈”
在新疆、甘肃的2万亩制种基地,种子从发芽就被“标准化照顾”;长春的仓库里,4000平方米常温库和1500平方米低温冷藏库给种子“开空调”;在覆盖东三省、内蒙古、新疆、黄淮海等地区的营销网络中,通过“公司+代理商”“公司+大型合作社”“公司+土地流转”“公司+大型种植户(新型经营主体)”等多元化销售模式,推动良种直达田间地头。
两套国内先进的种子加工生产线(央广网发 吉林省宏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供图)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在科研上的投入,进一步提升单倍体育种技术,与更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培育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为农民增产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大的力量。”吉林省宏泽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裴江霖说。
当科技的种子撒进黑土地,东北种业正从“靠天吃饭”走向“靠智升级”。从组培实验室里的“加速生长”,到科企合作的“强强联手”,再到全产业链的“无缝衔接”,这片沃土正用创新书写着新的“丰收密码”。(记者舒震 见习记者郭明彤 实习记者杨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