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孙兆领
“我是1944年5月1日在山东威海当的兵,那时候当兵就一个想法,就是把侵略者赶出中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近日,97岁的抗战老兵张学芝说起自己的烽火岁月,依然格外兴奋,朴实的话语中道出了参军的初心。
1928年,张学芝出生在山东乳山的一个小山村。记忆里,童年总是与饥饿相伴,吃糠咽菜是常态。这个仅有百余户的村落,却有半数家庭都是烈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牺牲与抗争早已融入村民的血脉。16岁那年,张学芝毅然和村里其他青年人一样,怀着保家卫国、过上好日子的想法,扛起钢枪,踏上赶走侵略者、保家卫国的征程。
抗战老兵张学芝 摄影 李强
1945年,张学芝和战友奉命驻守一个岛屿。“这个岛东西八里地,后面是悬崖,前面是平原,没有人,动物也很少。”老人用双手比量着岛屿轮廓,手掌上的老茧与疤痕诉说着曾经的艰辛。这座看似荒芜的岛屿,在战略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天下午两点钟左右,两艘日本侵略者的军舰撕破海平面,引擎轰鸣如巨兽低嚎,试图登岛。“准备战斗!”随着班长一声怒吼,张学芝和战友们迅速隐蔽进入由沙袋与珊瑚礁堆砌的掩体中。“当时就一个想法,死也不能让侵略者登上岛屿。”张学芝说。子弹在他和战友们的头顶呼啸而过,礁石掩体被子弹击碎后四处横飞,张学芝和战友利用掩体顽强抵抗。经过激战,日军的枪声渐渐稀疏,一艘艘登陆艇调头逃窜。“我们不要命地打,敌人也怕啊。”张学芝说。
1947年,张学芝随部队转战到烟台,因在多次战斗中表现英勇,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连长身边的通讯员。也就是在这一年,一场阻击战在他记忆深处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那是个暴雨如注的日子,张学芝所在连队奉命坚守阵地,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全连70余名战士毫无畏惧地投入战斗。敌人发起三次猛烈冲锋,张学芝和战友们一次又一次将敌人击退,激烈的战斗过后,连队仅剩20余人,弹药也即将耗尽。关键时刻,连长命令张学芝向营长求援。张学芝冒着倾盆大雨突围找到营长,得到的回复却是:“没子弹就拼刺刀,死也要守住阵地!”
带着营长的命令,张学芝又冒雨返回阵地,当他找到连长时,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大多已壮烈牺牲,阵地上只剩下他和连长两人。连长身负重伤,张学芝毫不犹豫地背起连长。而他们这边,曾经70多人的连队,如今只剩下他和连长。撤退过程中,张学芝手握最后一枚手榴弹,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暴雨越来越大,也为他提供了掩护,最终死里逃生。
1952年张学芝随部队入朝作战。作为地面防空人员,他经历了敌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白天躲防空洞,晚上抢修工事,吃的是炒面就雪水。”他回忆,一次夜间行军时,敌机投下照明弹,“整个山谷亮如白昼,我们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等炸弹炸完接着走。”
张学芝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在战斗中,他右脸被刺刀刺伤,左手被子弹打穿,至今左腿内仍有弹片异物。“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拼了命也值得!”张学芝说。
如今97岁的他仍坚持每天听广播、看新闻。谈及现在的生活,老人眼里泛光:“四个菜一个汤,吃得好、睡得香,共产党待我比亲人还亲。”每当翻出旧照,张学芝总会念叨牺牲的战友,“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我们当年的血没有白流。”
从胶东半岛的抗日烽火,到白山黑水的建设征程,张学芝用一生诠释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那些刻在皮肉里的伤疤,那些泛黄照片里的坚毅眼神,都是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正如老人常说的:“只要有人记得,我们的故事就不会老。”(文 崔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