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延吉市三道湾镇支边村村头的移民文化广场上,78岁的村民王清泉正与其他村民一起用绳子将粗壮的松木杆固定,再挂上由旧牛锁头改制的老式悠千座。
“转悠千是我们村的‘清明符号’,老一辈人通过转悠千驱寒祛湿、祈愿丰收;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一转悠,乡愁就有了寄托,传统节日也有了仪式感!”抚摸着斑驳的牛锁头,看着已经能够熟练绑绳结的年轻一辈,王清泉很欣慰。
“我们是移民村,20世纪50年代从山东整村搬迁到这里,转悠千这个传统也在这里扎下了根。多年来,每到清明节,不管是村里的老人还是来探亲访友的年轻人,都要荡一荡悠千、解一解乡愁。”王清泉说,虽然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可清明节转悠千的习俗从未间断过。
随着太阳升起,系在6米高转悠千架上的红绸带在春风中舞动,向村民们发出欢乐邀请。“转悠千的架子搭起来,也就意味着一年的春耕开始了。”“80”后村民祝继顺和王凤涛完成了转悠千架搭建的收尾工作,便各自奔赴春忙“战场”。
祝继顺1988年出生,是目前村里最年轻的搭建转悠千的手艺传承人。2015年,他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返回村里,与4名志同道合的“80”后共同成立合作社,开启创业之路,贷款购买农机、接手村民土地、承包红松果林,并相继在村里搞起了大棚种植、草莓采摘等产业。“目前,我们合作社承包土地100多公顷,并负责给其他村民自种的200多公顷地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服务。”祝继顺指着合作社院里几十台大大小小的农用机械说,目前全村80%以上的土地由合作社打理,粮食产量稳定,村民的土地收益也有保障。
1982年出生的王凤涛不仅是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合作社的中坚力量。他匆匆赶到村子另一边的蘑菇种植大棚,查看暖棚里的采摘情况,又巡视了冷棚里的新菌袋摆放进度。“村里分两批种了12万段蘑菇,最多时每天可出菇750公斤。”王凤涛说,这不仅能让参与管理的村民一年四季挣到工资,还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支持村里的“党爱食堂”为200多名6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餐食。
太阳渐渐升高,广场上的人也越聚越多。悠千飞速旋转,6个拴着牛锁头的“座位”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欢笑声与加油呐喊声交织在一起,满满的活力不仅从广场蔓延至整个村庄,还通过一部部手机的镜头传递到远方。“没想到,家乡还有人气这么高的山村。”延吉游客魏敬轩说。
“支边村的热闹,不仅源于传统文化底蕴,更扎根于实实在在的产业振兴。”村民李大姐感慨道,“以前过节就盼着孩子回家,现在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年轻人都愿意回乡创业,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
据村党支部书记季鹏介绍,近年来支边村的产业多点开花,今年又新增了花卉种植项目。“这两天就开始育苗了,不仅能增加村民收入,也可以为‘绿美延吉’建设出一份力。”季鹏说。
杨柳萌芽,春山可望。临近正午,悠千架在骄阳下的影子越来越短,如同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这座“桥”,让乡愁生根、让梦想绽放。(文 肖玉敏 牛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