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吉林频道消息(王胜男):金秋十月,延吉的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在延吉朝阳川镇勤劳村,种粮大户张国振正驾驶一台水稻联合收割机穿梭在自家田地里。稻穗经过脱粒,直接装入转运车,拉运到存储点,机械化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一亩地收割完,仅用了十几分钟。

延吉稻田里的稻穗颗粒饱满 摄影 李军广
“过去秋收是人工收割,一天一个人才收一亩地,现在一台机器,相当于过去30个人。2022年我们农场共种了30公顷水稻,产量可达40多万斤。”延吉市朝阳川镇谷祥瑞种植农场负责人张国振说。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十年间,张国振家的拖拉机从“250型”变成“804型”,插秧机从手扶式变成方向盘式,收获机从小型背负式变成大型自走式联合机,打药从人工背壶变成无人机喷洒。从“田里跑”到“天上飞”,张国振这一代新型农民见证了延吉市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截至2022年,延吉市登记注册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210台,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93%以上。机械化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也提高了粮食产量。
在朝阳川镇太兴村和八道村的田间小路上,一大片稻田映入眼帘。这是延边农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水稻基地。“我们合作社一共有200公顷的水稻,2022年水稻长势喜人,又是一个丰收年。”延边农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熊传龙说。

延吉朝阳川镇太兴村的稻田 摄影 李军广
像张国振、熊传龙这样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经营的专业农场,在延吉市还有很多。而10年前,延吉市仅有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9家、专业农场17家。如今,延吉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家、家庭农场848家、农民合作社260家,培育绿色产品企业4家、绿色农产品品牌5个。
这十年,延吉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产量稳定在每年9.6万吨以上。根据延吉市农业农村局近期数据统计,2022年,延吉市粮食秋收计划面积为25.13万亩。截至10月18日,已完成秋收面积4.62万亩。其中,大豆完成收获1.87万亩,水稻完成收获0.81万亩,玉米完成收获1.84万亩,预计11月中旬全面完成秋收任务,粮食产量预计达到11万吨。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十年来,延吉市有效落实田长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率,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2021年,延吉市建成高标准农田8.43万亩,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022年,延吉市实施5.4万亩高标准农田任务,其中,有3.5万亩的建设任务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1.9万亩建设任务已进行施工招标。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延吉市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黑土地保护,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延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