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吉林省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众多“宝物”,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彩练新闻带您一同探寻两件吉林省博物院里的神秘“宝物”。
东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
东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通长15.7厘米,通体错金银,宝石镶嵌,铸工精巧,是吉林省博物院藏国家一级文物。1968年,“丙午神钩”铜带钩出土于吉林省榆树县刘家乡,据考证,是汉中央王朝赐予扶余国贵族的遗物。
这件铜带钩整体呈S形,钩身作鸟喙“神人”,两眼镶蓝色宝石,额间嵌水滴状绿松石,头顶束发,分三髻环状,一束向内、左右向后卷曲,上戴高冠;“神人”双手搂抱一条大鱼,作吞食状。铜带钩另一端似鹰,眼部镶两颗红色石珠,前额嵌绿松石,用金银丝错成羽毛纹。背部中央有圆钮,钮面错银作卷云状,中心嵌红宝石,下部饰飞凤;背面一侧错金隶书铭文:“丙午神钩,君必高迁”。
错金银工艺源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汉代得以沿用。通常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捶打牢固,再用蜡石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这件铜带钩上的凤鸟羽毛、鱼身鳞片、头、足、翅、尾轮廓细如发丝,通体均巧妙地采用了这种错金银工艺。
这件铜带钩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原来,古人穿衣时通常外束一条腰带,束衣的同时也作身份的象征。士大夫的腰带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带叫“绅”,所以士大夫又叫“缙绅”或“绅士”;另一种腰带则由皮革制成,由于皮带质地较硬,不能像丝带那样打结,就要用带钩来扣系。
造型优美、富贵典雅的“丙午神钩”铜带钩彰显了东汉错金银工艺的高超水平,在5月18日当天,吉林省博物院以此为原型设计的“漫话吉博”吉祥物也将正式发布。
夫余鎏金铜面具
夫余鎏金铜面具是曾任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的李文信先生,于1950年在吉林市东团山遗址发现的。
这件面具尺寸略小于现代人的面部,面长11.5厘米,额宽9厘米。面具面部突起,背有环鼻可以系挂,容貌窄长,额窄颧高,鼻平眼细,额上有横纹三道,唇薄髭稀,顶留全发,一耳缺失。这件面具是夫余男性成年人的形象,对研究夫余人的相貌及发式,乃至冶炼技术都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至于这件面具为什么只有一只耳朵,据吉林省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第一,可能后期面具在保存的过程中或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一只耳朵残破了;第二,可能一开始它所描绘的这个人的形象就是一个缺少一只耳朵的人,这个面具和当时的宗教文化有关。
本次寻宝就到此结束,5月18日当天,吉林省博物院作为此次国际博物馆日的吉林主会场将以云直播、云展览、云课堂、云声音等形式,传递“博物馆的力量”,并与全省各地博物馆分会场进行线上联动,公众可通过吉林省博物院官方微博、抖音、哔哩哔哩账号参与各项活动。(本文图片与资料由吉林省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