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充实“精神粮仓” 打造“书香白城” 白城市积极探索阅读驿站建设
本组图片摄影:尹雪 张磊
写在前面
全民阅读是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对于塑造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推动民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是国家走向复兴的基本战略。党的十八大历史性地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报告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凡是创新能力强盛的民族和国家,也一定是阅读学习杰出的民族和国家。所有的创新必须依赖于对知识的拥有和重新认识。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发现问题、寻求突破,正是创新的思想逻辑,创新与阅读本就相伴而生。因此,要像重视创新一样高度重视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近年来,白城市通过“海绵城市+老城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白城也正向着东北地区西部生态经济带重要的中心城市目标迈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市民对城市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城市不但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越来越多的市民迫切需要具有知识获取、文化交流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空间。为满足广大市民对便利的公共阅读空间的需求,2020年起,白城市委宣传部围绕“书香白城 全民阅读”的工作要求,注重借助社会力量,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来建设城市阅读驿站,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高品质的阅读服务,积极营造具有白城本地特色的阅读氛围。
截至目前,白城市在市区共建设阅读驿站37个,其中大型阅读驿站2个,平均藏书量5000册;小型阅读驿站35个,平均藏书量在500册左右,年接待读者超3万人次。
探索——从建设小型阅读驿站起步
2020年,白城市委宣传部尝试依托银行、移动营业厅、城管便民驿站、客运站等社会机构建设一批以普及、接近群众为特点的小型阅读驿站,方便市民群众在业务办理和乘车等待的间隙进行阅读。
走进白城农商行中兴分理处,阅读驿站布置在业务办理大厅的西侧,并配有阅读专区方便市民就座阅读。
“最初阅读驿站书架上有100多本书,现在已经增加到近500本各类书籍,方便等候办理业务的群众阅读,去年市委宣传部还将书籍更新过两个批次。”白城农商行中兴分理处工作人员李庆菊说。
白城市委宣传部四级主任科员郑阳介绍,在对接社会力量的过程中,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体经营者对参与阅读驿站建设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正是由于这两个主体的推动,白城市的阅读驿站建设逐步推开。
发展——大型阅读驿站受欢迎
在探索的过程中,白城市委宣传部发现小型阅读驿站在吸引读者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即开始探索由政府或社会力量投入资金,建设有专人管理,相对专业化、标准化,服务效益较高的大型阅读驿站,通过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吸引更多的读者前来。
位于白城市民广场西北角的图书馆城市阅读驿站是白城市建设的首家大型阅读驿站,现代简约风格的装修环境,阅读区布置在大小不同的书架之间,可容纳50名左右的读者就座阅读,读者还可以在吧台点饮品、甜品食用。
吧台工作人员小张介绍,这里并不强制消费,每天从9时开门,全天来这里读书学习的人很多,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的,每一位读者都会很自觉的保持安静,学习读书的氛围非常浓厚。
市民于宏经常带着读小学的女儿来到这里,她说这里的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孩子更加专注,在她的带动下,身边很多朋友也经常带着孩子来到这里读书学习。
实践中可见,大型阅读驿站有效实现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扩大了公共文化供给范围,对营造全民阅读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趋势——全社会共建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白城生态新区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城区,为了满足新区市民的文化需求,白城市委宣传部经过多方协调,在白城一中西门附近建设了全市第二家大型阅读驿站,室内面积约100平方米的房屋由所在社区免费提供,图书来自社会捐书和省市两级图书馆借出的图书组成。驿站的经营管理是由白城市委宣传部通过考察引进的一家咖啡店负责。
店主兼驿站管理员王馨艺说:“经营阅读驿站,让我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开业3个多月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喜欢这里的氛围,王馨艺还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书籍充实到阅读驿站当中。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供给,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传统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减轻了场地、资金、人员和资源负担,也激发了社会文化活力。”白城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吴俊生说。
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是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起到重要的作用。白城市会继续加大对阅读驿站的建设和管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探索建设特色阅读驿站的做法和经验,把其真真正正落实成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
记者手记:
通过对城市阅读驿站的走访,我们感受到了白城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所付出的努力,特别是在大型阅读驿站里,我们看到了如此多的读者,无论长幼,他们都专注在读书和学习当中,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彰显出这是一座对文化、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的城市。“全民阅读”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培育和养护,既需要在组织协调、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特殊群体保障等方面进行规范,又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设,从而让“书香白城”早日成为现实。(吉林日报记者 张磊 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