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石化70万吨/年乙烯装置(资料图片)
滑雪运动在江城已成时尚
冰雪旅游,大美江城
吉林化纤集团国兴碳纤维公司员工正在对刚刚开车的碳化线丝束外观进行细致检查
写在前面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过去五年,是吉林市振兴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坚韧前行的五年。全市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扎实进取,砥砺奋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从数字看变化,五年来,吉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实质性转变。旗帜引领,上下团结,新时期发展的壮美色彩正跃然纸上。
信心凝聚力量,同心赢得未来。今后五年,吉林市将切实发挥好长吉图开发开放腹地和省内第二大城市作用,全力担负起“四个一两个双”战略任务,争创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动形成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长吉“新双极”格局。新蓝图刚刚绘就,新征程已经开启。
律回春渐,新元肇始。新的一年,吉林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改革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把跨越发展的劲头鼓得更足,干出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创老工业基地新辉煌!
过去五年:
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
过去五年,是吉林市振兴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坚韧前行的五年。
五年来,吉林市千方百计稳定经济运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累计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058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00亿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持之以恒推动转型升级,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长吉接合片区,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3∶36.2∶50.8。
全力出战“三大攻坚战”,脱贫攻坚实现全面胜利,各类重大风险持续压减,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清零。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连续两年获评全省营商环境标兵,市场主体总量由22.1万户增长到34.2万户。吉林市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7%和7.5%,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殊荣,国家卫生城市首创首成,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锲而不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累计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71件、市政协委员提案970件,提请市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0部,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未来五年: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双级”
今后五年,吉林市的总体目标是:切实发挥好长吉图开发开放腹地和省内第二大城市作用,全力担负起“四个一两个双”战略任务,做强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动形成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长吉“新双极”格局。经济总量进入东北地区地级城市前2位,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产值、畜牧业产值、冰雪和四季旅游业产值“四个倍增”;人均GDP、人均地方级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人口实现正增长。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磐石进入全省前5位,永吉、舒兰、蛟河、桦甸进入前15位。开发区项目承载力和经济支撑力大幅提升,高新区、经开区全国排名分别前进20位。城市面貌有效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成果持续巩固,争创东北地区共同富裕先行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勇当先。今后五年,吉林市的重点任务是:
推动旅游文化名城彰显新实力。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坚持冰雪避暑双轮驱动,擦亮人文江城、生态湖城、魅力雪城、梦幻星城“四张名片”,发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枢纽作用,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国内休闲度假康养胜地、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全市旅游总收入跃上2000亿元台阶。
推动现代产业基地积聚新动力。聚焦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和生物产业集群。
推动创新创业高地释放新活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建设创新承载平台。
推动生态宜居城市展现新魅力。加快打造生态强市,加快完备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幸福家园。
2022年:踏上振兴发展新征程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吉林市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5%以上,R&D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单位GDP能耗下降3%左右、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省下达任务,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与经济增长同步。
稳定经济增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金融助推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银行贷款800亿元;产融合作平台融资200亿元;市应急周转资金10亿元以上。
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抓协调服务保障开工,抓招商合作扩大开放,抓谋划包装储备动能。全年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400个、亿元以上项目253个、10亿元以上项目35个,工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5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0%。
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打造全链条旅游产品10个。全面启动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整体开发、万科松花湖扩建项目,年度投资分别达到27亿元和20亿元。培育新电商,本地电商网络零售额增长20%以上。盘活闲置商业资源,打造时尚消费和“夜经济”新地标。
调优产业结构,坚定不移促进转型升级。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化工“强龙工程”,推动12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促进化工产业加速迈入千亿级行列。推进冶金产业转型,促进冶金产品加速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推动汽车产业振兴,发展高端建材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做强碳纤维产业,推动碳纤维产业产值再翻一番,达到60亿元。做深医药健康产业,推动康乃尔医药等6个项目投产达效。同时做精电力电子产业,做大新能源产业,做实航空产业,做优数字经济,新增5G基站830个,上“云”企业发展到20户。
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校城产城融合工程和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户,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户,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户。
做好“三农”工作,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全力确保粮食安全,新建高标准农田60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1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985万亩,产量稳定在85亿斤以上。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新建各类标准棚室3000亩,冬春季节蔬菜本地供给率达到20%。打造“秸秆变肉”标志性工程,肉牛饲养量突破110万头。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实施品牌强农战略。
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建设“四好农村路”506公里,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国道、高铁沿线美丽村庄风景线5条,创建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示范村130个,完成农村改厕4400户。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县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达到5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保持在6000个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加强城市建设,坚定不移提升城市品质。
推进重大城建工程建设。实施7大类、48项重点城建项目,当年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其中重点加快南部新城等31项路桥工程,启动松花江生态旅游航道建设,推动吉林铁路枢纽西环线基本建成,确保九江大路建成通车。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维修街路150条,启动11个棚改停缓建项目,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1126公顷,破解北山、玄天岭等片区拆迁问题。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规范物业服务标准,推动城区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建立“街长制”,常态化开展“马路办公”。
统筹区域布局,坚定不移推动协调发展。
推动长吉一体化协同发展。启动国道黑大公路吉林绕越线、河双线工程,推动长吉南线全线通车,打造长吉珲大通道重要节点。
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提升高新区、经开区、化工园区、中新食品区、冰雪试验区等5大开发区发展能级,落位项目6平方公里,完成投资240亿元以上。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永吉装备制造、舒兰现代农业、磐石冶金和医药健康、蛟河长白山特产品加工、桦甸新型能源等县域特色产业,在全省县域排名中争先晋位。
持续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改革步伐。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实行零基预算。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优化营商环境。在139个乡镇(街道)开设政务服务受理窗口,实现1064项事项“全城通办”,1148项事项网上可办。推广“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房屋建筑工程竣工联合验收时限压减至10个工作日以内,全市新增市场主体5万户以上。
强化人才支撑。引进各类人才1300名以上,实现1万名高校毕业生来吉留吉就业创业。
坚持绿色发展,坚定不移打造生态强市。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城市街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0%,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以上。突出抓好水污染防治,启动江北10万吨生活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新建改建雨污分流管网30公里。突出抓好土壤污染防治,推进老工业区土壤治理修复取得实效。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深入落实“河长制”,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Ш类以上标准。深入落实“林长制”,绿化造林12万亩,新增城镇绿地46万平方米,绿化村屯640个、公路380公里、河流210公里,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治理关闭矿山70座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20.5%以上。深入落实“田长制”,实现秸秆直接还田75万吨、过腹还田170万吨以上。
务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打造“无废城市”,市建筑垃圾处理厂建成运营。着力打造“海绵城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着力打造“清洁取暖城市”,建设亿斯特能源异地搬迁等热电联产项目,实施26座燃煤锅炉生物质改造,新增清洁取暖面积600万平方米以上。
保障改善民生,坚定不移为民利民惠民。
扎实办好10个方面55件民生实事。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5万人以上。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及时上调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适时向低保特困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标准,为3万名新就业劳动者免费提供人身意外互助保障。
全面发展教育事业。持续做好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加快创建10所特色高水平中职学校,确保8所“公参民”学校规范到位。加快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支持驻吉高校“专升本”、扩大招生规模。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市传染病医院改扩建等9个公共卫生项目,市中医院中医药诊疗康复中心改建等5个项目投入使用。提高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贴标准,施行定点医院减免40余种肿瘤疾病医疗费用政策,为1万名残疾人免费提供31项基本康复服务。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升到92%以上。实施1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项目。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10个,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50%和80%。
优化群众安居环境。改造老旧小区60个,更新老旧供热管网75公里,铺设天然气管线15公里,建设口袋公园85处、生态公厕38座。
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新开和调整公交线路10条,施划停车泊位7000个。为154个村级残疾人服务场所和400户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丰富居民文体生活。免费演出童话剧40场,开展戏曲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50场以上。配建更新健身路径80处,组织百项次全民健身活动。
巩固社会安定局面。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完善应急体系建设,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持续巩固拓展平安江城建设成果。(吉林日报记者 李婷 丁美佳 姜岸松 本版图片由《江城日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