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总产首超八百亿斤的背后——我省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纪事
农业是我省的最大优势,是全省振兴发展的根基。我省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和“黄金玉米带”,坐拥享誉世界的黑土带核心区,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
2021年,我省粮食生产获特大丰收,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大关,达到807.84亿斤,全国排位保持第五位;粮食总产比上年增加47.24亿斤,净增量全国排第二位;粮食单产941.3斤/亩,比上年增加48.7斤/亩,单产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围绕构建“中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持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科技赋能 良田粮用
广积粮谷,兴修水利,务本兴农。高标准农田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品,是集农机、农艺、水利等技术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系统工程,是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举措,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现实最优解。
寒冬时节,榆树市民悦种植专业合作社收获的2000多吨水稻已归仓。走在合作社高标准稻田上,气候土壤自动监测、自动化除虫等现代化农业设施一应俱全。
“今年,我这228公顷水稻长势特别好,经过田、土、水、路、林、电、技、管一体化综合治理后,保水保肥,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这些超级稻每公顷产量达到2万斤左右。”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说。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农业机械“各司其职”,“包揽”全部工作,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
“以前,这里的地高低不平,像蜘蛛网似的,净是些小池子,杂乱无章,加上没有水渠和硬化路,流转都没有大户愿意承包,收割机都开不进来。”谈起现在的变化,榆树市红旗村村民张大爷指着白雪覆盖下的田间管道对记者介绍,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对耕地进行了平整和重新划分,硬化过的水渠将每块田都串联在一起,新修的灌渠旱能浇、涝能排,春季注水时就像自家水龙头一样,拧开阀门,水就到田里了。
为筑牢粮安之基,今年我省落实国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统筹推进省市县三级编制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规划。实施“百乡千万”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合推进、分期建设,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内实施农田土地平整、有机肥播撒及田间机耕路、灌排渠道、农田电网等综合设施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
2021年,我省在30个产粮大县建设千万亩以上的连片高标准农田,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比上年增加200万亩。到2025年,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0%左右,推动项目区粮食增产10%左右。
种养结合 护田保粮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黑土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饭碗田”。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今年雨水调和,采用秸秆覆盖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后,化肥较常规减少20%,不仅春天苗出得好,抗倒伏能力还特别强,1公顷地产量达到2.7万斤不成问题,真是个丰收年呀!”谈及过去,梨树县高家村种植大户杨青魁望着垄间腐烂的秸秆,脚踩松软的黑土地感慨道,“以前这地硬邦邦的,土壤用手一抠,能抠到2厘米都费劲,现在根系都能扎到1.5米了,一铲子下去,还能看到好多蚯蚓。”
立足优势做文章。为了更好地保护黑土地,我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景俊海、省长韩俊任双组长的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多名院士领衔的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等实施意见,制定10个方面38条具体措施,推进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向黑土地保护聚集,坚定不移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我省还与中科院推进黑土地保护战略合作,携手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农安、梨树、镇赉建设3个万亩级黑土地保护示范区,实施19个黑土地保护试点县,在梨树全县范围内全面实施“田长制”管理机制,打造黑土地保护示范样板,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截至目前,全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2875万亩,比上年增加1023万亩,同比增长55.2%,居全国第一位。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4000万亩,占适宜区域耕地面积70%左右。
良种良方 粮优稳产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省夯实种业发展基础,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确保良种供应安全,推进种业振兴,筑牢农业现代化基石。
驱车来到永吉县一拉溪镇新兴村九月丰家庭农场内,“国家粳稻吉林试验基地”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农场负责人肖建波介绍,今年260余公顷水稻收获3000余吨粮食,亩产平均达到近1500斤,直接带动新兴村3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丰收的背后,离不开新优品种的有力支撑。早在2015年,农场依托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吉林实验站,同时,一直保持着和省内科研院校的合作,不断在用好种、种好粮上下功夫。
“农场每年承担实验示范水稻新品种大概1700多个,创新的品种实现了优质稻米向功能型稻米的成功转变。”肖建波说。
良种的诞生,源自品种的突破。为了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高地,我省设立种业发展基金3亿元,重点实施“五大提升行动”:
——种质资源保护能力提升行动。制定《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总体方案(2021—2023年)》和《农作物、畜禽、水产、食用菌、中药材5个分物种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保护。协调省发改委立项,投资1500万元,推进省农科院建设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与中科院、中化集团先正达公司等开展科研合作,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正在推进春玉米育种中心、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东北中心、种子生物学院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高地。协调省科技厅实施“主粮作物良种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行动”,突出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粮作物品种提质增效,组织省农科院、吉林大学、鸿翔种业等联合开展科企攻关。加快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341个,其中玉米237个、水稻69个、大豆32个、小麦3个。
——主体培育能力提升行动。启动创建公主岭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对铁北种业一条街进行统一规划,建立3000亩玉米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区。支持种业企业资源整合,与先正达公司、鸿翔种业等企业签订入园框架协议,安排了建设用地、研发地和制种田等,引导重点企业向园区集聚。推行“强种贷”,帮助企业协调发放贷款1.5亿元。组织举办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培训班,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作学术报告,提升科技人员和种子企业等各类主体素质。
——育制种基地能力提升行动。争取国家投资3000万元,支持洮南市国家级10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提档升级。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设施持续完善,启动公主岭市10万亩水稻制种大县等项目,推进玉米、水稻、大豆等40万亩标准制种基地建设,提升省内供种保障能力。
——种业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今年以来,查处种子案件136件,取缔无证经营业户104个,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3家,没收种子1722公斤,召回问题种子2.04万公斤,有效保障了春耕用种安全。
(吉林日报 记者 闫虹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