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春科技创新的“金字招牌”。“吉林一号”:在太空为70亿人拍照
“吉林一号”“一箭四星”发射
9月27日,伴随着“吉林一号”高分02D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在太空上共有30颗卫星在轨运行,组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遥感卫星“天团”。
从2015年“一箭四星”首发成功,到现在30颗卫星环绕地球,在国内商用卫星领域首开先河的“吉林一号”卫星工程已经成为长春科技创新的“金字招牌”。
《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共计251家,其中,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排名97,估值19亿美元,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入榜公司。
明溪路上有座“天王楼”
位于长春市北湖科技开发区明溪路的吉星楼是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的所在地,因为其三横一纵的建筑外形,又被大家戏称为“天王楼”。
在长光卫星办公大楼的大厅,摆放着4颗卫星的模型,正是2015年10月以“一箭四星”方式升空的“吉林一号”卫星。
“一箭四星”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箭升空的,包括一颗主星、一颗灵巧成像验证星、两颗灵巧成像视频星,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光学遥感卫星,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
2020年9月,长光卫星在海上成功以“一箭九星”方式一次性发射9颗高分03星,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新纪录,拉开了“吉林一号”卫星星座高速组网的序幕。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副主任狄特生动地将“吉林一号”比喻为太空当中的望远镜或者照相机,从太空俯瞰,农林牧渔、衣食住行,尽入眼中。
观测农作物种植结构、监测生态环境、判断森林火灾险级……卫星看似遥远,实际上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吉林一号”卫星星座覆盖面积累计达1.33亿平方公里,依托“吉林一号”遥感数据,长光卫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开发了“吉林一号数据接引系统”等4类平台产品,可以为农林、水利、环保、交通、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等14个领域开展150余项精准服务,识别精度超过95%,为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大众提供了高效、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
目前,“吉林一号”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9—11次重访,具备全球一张图一年更新1次、全国一张图一年更新3次的能力,最快可在11分钟内实现对应急任务的响应。
在长光卫星办公大厅的二楼,陈列了长光卫星曾经发射的多类卫星的模型,在充满科技感的长廊里,墙上详细介绍了卫星研制发射流程。
据狄特介绍,吉星楼集卫星研发、生产、检测、试验以及航天科普教育于一体,从2018年开始,每周三、周六对公众免费开放,“所有能对外公开的我们全部展示出来,许多中小学生来参观体验,希望他们能从小感受到科技的力量,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在长光卫星工作是种怎样的体验
成立于2014年的长光卫星是一家年轻的公司,据统计,现在员工总数约560人,博士、硕士比例超过81.8%,青年人员超过98%。许多年轻人逐渐挑起大梁,近年来,公司内部组成了许多项目制的技术攻关小组,大多由“90后”担当技术带头人。
2017年,袁建富从天津大学毕业后来到长光卫星工作,成为测试与通信技术研究室的一名测试工程师。短短三年间,他就成长为技术带头人,从配合前辈完成整星测试相关内容的工作,慢慢转变为主导测试工作。
袁建富主要负责卫星测试及与射频通信相关的研发工作,此前曾参与高分03星总装后A状态测试的自动化序列调试工作。
高分03星被称为“吉林一号”卫星家族中的“小精灵”,在分辨率1m、幅宽17km指标下,重量由原来的420kg降到40kg,成本实现了极大幅度下降。
在设计整星测试方案并跟进测试流程的同时,袁建富带领团队攻克了卫星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关键技术,将以往的人工测试转变为自动化测试,将串行测试转变为并行测试,曾经人工测试的时间大概是5个小时,检测人员为两人,而自从转变成自动化测试后,将曾经的5个小时缩短到两个半小时,检测人数也减至1人。通过这两种方式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卫星测试的效率,有效地避免了检测过程中出现的误判、漏判。
目前,经过高分03A星、高分0301组卫星的两轮研制过程,长光卫星测试团队完成了自动化测试系统的技术迭代过程,现在已经充分应用到了高分03批产星的生产过程当中,并对其生产起到了关键的助力作用。高分03批产星计划2021年度生产54颗卫星,目前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很多人问过袁建富一个问题,工作中什么时候最有成就感,他的回答是:“我是跟着工作一起成长的,研发卫星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每接到一个新的研发任务,我所负责的工作难度就比以前要高上一个台阶。每当看着火箭从点火到分离,卫星进入正确的轨道,那时就觉得一切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2021年国庆节,袁建富在长春举办了婚礼,正式在这里成家立业。他本身是吉林人,毕业之际面对众多的工作选择,他的目标很明确——“大城市虽然机会多,但是不一定有适合我的工作。长春有这样一家科技创新企业,可以做我喜欢的工作,同时离家近,综合考虑后,感觉这里更适合我。”
工作这些年,袁建富看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涌现。“公司里年轻人多,大家工作起来沟通顺畅,对工作推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吉林一号”星座正按计划扩大规模,长光卫星规划在2021年实现60颗卫星在轨运行,已具备全球任意地点30分钟重访能力;第二阶段(2025年左右)实现138颗卫星组网,已具备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内重访能力。
为加快形成产业集群,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建设的集卫星生产和遥感数据接收、处理、应用等综合能力于一体的航天信息产业园于2018年投产,通过卫星项目的牵引,带动了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以及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吉林一号”卫星所需的相机反射镜、磁力矩器、相机构件、卫星基板和CMOS高性能传感器等相关核心部件,都已经实现省内配套生产。此外,30多家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近百家企业依托“吉林一号”卫星数据进行遥感信息开发。长光卫星的快速发展,不仅助推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更为长春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朱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