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辽源市:全域生态修复 打造绿水青山
近年来,辽源市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力度,争创国家生态修复试点城市,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积极推动传统“先污后治”模式向“生态亲和”加速转变。建设全域生态修复“四大工程”,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施生态修复。提出规划先行,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突出“水在山中、山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辽源自然形态,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明确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目标,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实践。
制定实施了《辽源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辽源市雨水专项规划》《辽源市污水专项规划》《辽源市城市风貌规划》《辽源市重点区域控制性规划》《辽源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辽源市水体达标方案》《辽源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实施方案》等众多推进规划、方案及指导意见,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规划政策体系。
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编制《百万亩造林工程总体规划(2019-2023年)》并顺利通过国家评审。总投资103亿元,工程总面积68680公顷。实施百公里河道治理工程。编制《辽源市城乡水利网规划》,启动实施河道治理、生态治理等5大板块工程。实施百万亩良田建设工程。总投资15亿元,修建825公里田间道路、3300座桥涵、290公里输水管线、110公里水利设施、300座井、20座塘坝,8座/套灌溉工程及配套设施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等。
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暨辽源生态新城项目。编制《采煤沉县区治理专项规划》,重点打造国家矿山湿地公园、综合性生态旅游度假区、活力辽源生态新城。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施生态修复。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治理并重,深入挖掘生态环境中蕴含的潜在需求,不断衍生出一二三产融合的新产业,争创辽河流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依托百万亩造林工程打造柞蚕、长白山浆果、红松林国、元宝枫和以中草药材为主的林下产品等五大板块,建设林业产业基地和深加工产业园。打造生态康养旅游基地。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加快打造高质量农产品和高品质食品品牌。加快推进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做好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文章,谋划和推进国能生物发电二期、中广核生物天然气等项目,扩大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链。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久久为功,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辽源市生态治理扎实推进,重点难点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突出打好东辽河流域污染防治攻坚战。修编落实东辽河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围绕水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开工建设东辽河流域污染治理项目24个。启动市污水处理厂、东北袜业工业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等项目。仙人河截污干管建设工程基本完工,封堵入河排污口46个。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完成23.56公里。东辽河流域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全部关停或搬迁,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建设人工湿地14万平方米,人工造林2.69万亩,治理裸露山体159处。东辽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着力实施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25个问题销号完成11个,化解信访问题945件。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7天。推进全域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90%的行政村实现垃圾集中处理。成功创建节水型城市。启动土壤防污防治计划。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关停“散乱污”企业11户,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07件。
东辽河流域治理成效明显。45个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全部开工,河清断面主要污染物氨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5.5%。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1%。“三百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完成造林12万亩,治理河道15.4公里,治理裸露山体50处。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选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明确目标,统筹部署节能增效常抓不懈。辽源市严格落实省政府下达的“十三五”单位GDP能耗下降15%、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65万吨的目标任务。一手抓节能、一手抓经济提质增效扩容。
2020年,辽源市实施最严格节能目标管理,面对单位GDP能耗的目标欠账,提出了年度单位GDP指标下降21.1%的目标,强力组织推进节能目标落实。
绿水青山的“蓝图”春和景明,节能增效的追求辽源永远在路上。未来的辽源,是脚踏实地践行“两山”理论的基地,是山清水秀的北国富庶江南,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创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