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百姓心中的端午情结
端午节,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长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中国结”的传承人徐晓雪。在她的巧手之下,各式各样的线材,千变万化,被编成了各种好看的工艺品,有些还被作为长春市对外文化交流的礼物。
一粒粒糯米黏又黏,黏着温情和美满;一颗颗粽子香又香,传递幸福和安康。
在五彩线上挂一些绳结编制的“粽子”“花生”“草莓”“莲蓬”,到项链,再到塞了艾叶、香草的香包,形式有了创新。
线与绳之间的碰撞,讲述着吉林故事。
五彩绳也叫长命锁或者长命缕,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民谣有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人们常佩戴香囊。
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龙舟节等,在北方民间又称“五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很看重的节日,过节期间各地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和祝福活动,要吃粽子、戴香包、系五彩线、插艾叶,有些地方还要划龙舟。今年受疫情影响,过端午的形式可能有些许变化,但端午节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
温馨快乐的端午
多彩夏日,粽叶飘香,又是一年端午将至。在人们的记忆中,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节日饮食和民间习俗。6月19日,为了让养老院的老人们开心过节,长春市绿园区温馨养老连锁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用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温馨一院、二院和三院组织入住长者参与“粽情端午温馨同乐”活动,老人们和员工一起动手包粽子、缝荷包、编织五彩绳,感受过节的趣味和快乐,体会大家庭的温馨祥和。
一粒粒糯米黏又黏,黏着温情和美满;一颗颗粽子香又香,传递幸福和安康。养老院在食堂准备了泡好的糯米和粽叶,早上员工和老人们一起动手包粽子。一会儿的工夫,粽子就堆成了小山。在活动室,养老院还精心采购了半成品的香包,有椭圆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如意形……色彩缤纷,喜庆漂亮。院内的老人们不甘落后,亮出手艺,认真地穿针引线。76岁的老人张宝贵在活动中第一个缝完香包,高兴得像个孩子。入住养老院4年多的康虹已经84岁了,早已把养老院当成了家。她说:“疫情期间养老院也不忘带领我们搞活动,让我们高兴、开心,虽然眼神儿跟不上了,但戴着老花镜也要缝香包。”92岁的陈灿琼老人说:“多少年都不动针线了,今天和老伙伴们一起缝香包,太开心了,好像又找回了过去的影子。”老人们看到一件件完工的作品笑逐颜开,参加活动的老人还获得了精美的礼物,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长春市互助社区党委书记梁艾琳说,每年端午节社区都会组织志愿者为鳏寡孤独的老人包粽子送鸡蛋,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就没有做,有些小小的遗憾。在她的心中,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相比拟,两节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都会吃各种馅的粽子,母亲在自己系五彩绳,戴香香的荷包,特别开心。今年的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端午节的活动,但她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祈福疫情早日结束,人民安居乐业。
朝鲜族村里的别样端午
6月20日,辉南县庆阳镇向荣村村民已经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忙碌了。这里是朝鲜族聚居村落,过端午节有其独特的民族习俗。今年的端午节,庆阳镇政府将为村里及邻近乡镇的60岁老人举办贺寿活动,也就是“回甲节”。
活动地点选在“向荣耕读人家”。“这里是村民的文化活动场所。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很多人家房子空着,将附近的空房子重新规划装修,可以接待更多游客,发展民宿旅游业。”忙于“回甲节”筹备工作的镇干部郑宝春介绍说。
中午12点多,村里的老人们同往日一样,来到“向荣耕读人家”打门球,这里显得更加热闹。“我们先打门球,两点多再打一会儿扑克。”72岁的沈永泽说。
说起端午节,沈永泽既兴奋也有些无奈。因为村里只有一些留守老人和儿童,很多年轻人的活动见不到了。端午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些艾蒿糕。制作艾蒿糕要选择优质的黏大米作为主料,采摘新鲜的艾蒿叶作为辅料,再经过洗、蒸、焯、打。艾蒿糕因为独特的味道和奇妙的祛病功效,受到朝鲜族人民的喜爱。
庆祝端午节的高潮是朝鲜族人人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和歌舞。荡秋千、跳跳板主要是青年女子参加,摔跤则是小伙子大显身手的项目。跳跳板所使用的跳板,长5米左右,中间架在木架上。“两个女孩子各站木板的一端,轮流起跳,再互相弹起,跳得越高,表演的花样越多,四周的呼喊声也越高。”郑宝春说,因为少有年轻人参加,所以今年的活动没安排民间体育项目。“今年的活动项目主要是‘回甲节’传统仪式,还有打糕手工制作表演、抓鱼比赛,以及柳条大串烧烤、烟花篝火晚会等。”
这些活动都是村里老人们兴奋的话题。传统打糕制作有专门的木槽或石槽,以打糕棰在里面捶打,最终用家传的模具进行压制而成。
“回甲节”是朝鲜族尊老爱老传统的体现。老人60周岁这年,有的人家选在生日举办,有的则在春节或端午节办。节日期间,子女、亲友、邻居们都向老人祝福、祝寿。家里会大摆筵席,宴请宾客,筵席的传统菜点不仅花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
多个家庭在一起过“回甲节”,在向荣村是第一次。今年大家都集中在一起过节,一定会非常热闹。
记忆中难忘的端午
还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时的习俗吗?妈妈把颜色各异的棉线,搓成一股,温柔地系在你的手腕上。这根带着母爱的五彩线,成了很多小朋友的标配。
如今,依旧有很多人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只不过,每到端午节前,大街小巷贩卖的五彩线,摇身一变,有了更美的身姿。
端午节在手腕上系五彩线的习俗,随着时光的推移,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五彩线与非遗碰撞出火花,自是一番独特的魅力。
长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氏中国结”的传承人徐晓雪,一个多月前就开启了“端午加速度”。平时,在她的巧手之下,各式各样的线材,千变万化,被编成了各种好看的工艺品,有些还被作为长春市对外文化交流的礼物。线与绳之间的碰撞,讲述着吉林故事。
作为“80后”,徐晓雪和很多人一样,也有着系五彩线的童年,“小时候一到端午节,母亲就把线系在我的手上了,再去野外采点艾蒿,挂纸葫芦、包粽子……下第一场雨,把五彩线扔到雨里,祈祷平安健康。”徐晓雪的端午情结与大多数人无异。
七八年前,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徐晓雪,开始琢磨在非遗作品中融入端午元素,“线材种类多,绳结这么好看,可以把单调的五彩线变得更丰富一些。”熟练掌握了各种编绳技法的徐晓雪,很快就编出了一个五彩小“粽子”,从此,她的端午节便多了很多活儿。
从最初改良系在手腕上的五彩线,慢慢又琢磨着在五彩线上挂一些绳结编制的“粽子”“花生”“草莓”“莲蓬”,到项链,再到塞了艾叶、香草的香包,6大类端午作品,又在几百种颜色、材质的线绳中,通过徐晓雪的巧手,变化出了更多的模样。
为了让小“粽子”、香包能够延续传统端午的味道,徐晓雪在编制时也放进了艾草、香草。“艾草是我妈妈到农村自己采的。香草是每年她自己种的,晒干后剪成小块,来年端午的时候给我放到这些香包里。”当端午遇上非遗,爱仍是不变的主题。
最近在长春博物馆前每晚的文化夜市上,“徐氏中国结”的五彩线深受市民喜爱,不少人都说:“这么好看的五彩线,肯定舍不得扔啊!”虽然市面上卖的五彩线形色各异,让人眼花缭乱,但纯手工的非遗作品更为精致,被很多人认可,这也让徐晓雪在传承非遗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徐晓雪说:“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不是简单地把小彩线系上、扔掉就完事了。这里有非遗,民俗气息非常浓,有对历史文化印象的加深。有了这些“非遗+端午”的作品之后,不少孩子看到了,戴上了,家长也会给孩子多讲讲端午的由来。”
创意端午的幸福味道
“小时候过端午节,按我家这边的习俗,爸妈会带着我早上4点趁着太阳还没完全升起之前,沿江边走一圈,踏青、采艾蒿、用江水洗脸,然后绕到大桥上卖时令美食和过节用品的摊位买点香包、彩纸葫芦和干香草再回家。爸爸挂好艾蒿和葫芦、找五根不同颜色的棉线帮我系五彩绳,妈妈去煮粽子、鸡蛋和咸鸭蛋,吃完饭我去上学的时候还会带上粽子跟同学们分享,比一比谁的五彩绳和香包最好看。”对韩雪林来说,印象中的端午节总是充满了粽子的香甜和香囊的香气,以及腕上五彩绳的艳丽。“如今日常的生活繁忙而快速,虽然离开家乡松原在长春求学、上班,但端午节里那些熟悉的气息我永远不会忘记。”小韩说,她上大学后爱上了手工制作,这些年一直自己做端午香囊给父母和亲朋。“民谣有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人们要佩戴香囊。做香包不难,只要会点儿针线活儿就能做得很好,而且像一般药店都能买到配好的端午草药,有白芷、菖蒲、藿香等药材,有的中药店里还会把药材碾碎为末、加上蜂蜜烘干制作成香丸,功效大多是提神醒脑、驱蚊虫或者辅助睡眠这几种,闻起来全是草木香气,到时候装在香包里能香好久,过了端午节还可以放衣柜里防止衣服被虫咬。我身边很多年轻人都会自己缝香包、编五彩绳,大家都希望以传统手工制作的方式留存这份记忆中的端午味道,同时也能创造出值得回忆的过节记忆。”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系彩绳、缝香囊,龙舟下水喜洋洋……”自从儿子上了幼儿园,每年端午,赵一涵都会和孩子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以前我会去幼儿园和孩子一起背儿歌、做亲子活动。今年幼儿园开网课,我就带着孩子在线上老师的指导下做端午礼物——布粽子。材料是在网上买的,孩子自己挑的颜色、款式。我们一点一点缝了粽子、塞进棉花,孩子还用画笔蘸上丙烯颜料给自己的小粽子画上呆萌的表情,很可爱。”赵一涵说,虽然儿子还小,但因为幼儿园总有手工活动,他的针线活儿做得还是像模像样的。“我们还在纸上画了龙舟,小孩子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画画更有灵气,他画了红色的龙头、绿色的龙尾,船身上还有漂亮的山水,龙舟上堆着粽子,让我这个大人都惊叹。有了这样的活动,今年的端午节对孩子来说会很难忘。”赵一涵说。
五彩绳也叫长命锁或者长命缕,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小时候家里老人告诉我,端午当天用五种颜色的绳子系在手腕、脚踝,可以避免病魔疫鬼危害人,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所以家里人年年端午都要系五彩绳,然后在过节之后第一场雨时扔掉它,寓意着病毒随着雨水一起被带走了。”参加工作已经5年了的小于对儿时的端午记忆仍然深刻。(吉林日报记者 韩雪洁 王文辉 吴茗 马贺 韩玉红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