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指导阅兵仪式后的七万只气球放飞 咱长春小伙又来了
曾建鹏。
7万只气球放飞,漫天彩球形成一道道球幕。
准备好的气球被放置在立方笼中。
曾建鹏与其他技术指导。本组图片 曾建鹏 提供
长春晚报10月8日讯(记者 孙娇杨):10月1日,当那场盛大的国庆70周年阅兵结束时,7万只七彩气球伴着现场激昂的旋律腾空而起,形成一道漫天的彩球幕布,向着蓝天白云飞往远方。眼见着彩色的气球越飞越远,作为阅兵气球放飞环节技术指导的曾建鹏湿润了眼眶。人们不知道的是,简单的气球放飞环节历经了212天的筹备研讨、26万公里路程奔波、130万只气球的充气练习训练……只为那一刻的完美呈现。
完成老师遗愿
继续指导气球放飞
在阅兵现场看阅兵,对于曾建鹏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还记得5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现场那7万只放飞的气球吗?那次气球放飞环节的技术指导中,也有曾建鹏,这名“90”后的长春小伙。
“再次接到气球放飞环节技术指导的任务是在今年3月份,其实早在接受任务之前,我和同伴们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从北京归来的曾建鹏告诉记者,5年前的那次气球放飞是在他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的,遗憾的是,他的老师还没来得及指导这次的气球放飞环节就去世了。
“这次继续参加指导,也算是完成老师未完成的心愿吧,老师在生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带着我们为这次阅兵做准备了,我们讨论了很多气球放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也研究了很多改进的方法,遗憾的是,老师最终还是没能参加。”
带着老师的遗愿,做着老师未完成的事,曾建鹏觉得,这次的技术指导比上次更有意义。
更换薄膜 添加静电布
技术上有所改进
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此次技术指导工作对于曾建鹏来说显得更加轻车熟路。
“这次气球放飞环节与5年前的那次气球放飞环节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说,放飞的气球数量同样是7万只,气球的大小同样控制在直径30厘米左右,误差最大不能超过5毫米。同样将这些待放飞的气球放在70个2.8米边长的立方笼里。”曾建鹏告诉记者,虽然两次气球放飞环节十分相似,但是在技术上,他们做了很多改进。比如那些装气球的立方笼,同样是两层顶盖,但是吸取上次的教训,他们对塑料薄膜进行了改革。
“上次我们用的是透明塑料薄膜,在运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个别气球经过暴晒,提前爆破了。为了防止上次的失误重现,我们这次把透明薄膜换成了吸光的黑色塑料薄膜。考虑到气球之间、气球与立方笼之间相互摩擦会产生静电,气球放飞的时候有延迟,我们还特意在立方笼的入球口处放置了静电布,吸收静电。”曾建鹏称,气球最怕的是风吹雨淋,虽然气球放飞环节的气球都是几小时前才充气的,但是充气的地点与放飞的位置还是有一定距离,为了避免气球提前爆破,他们做了很多调整。
练习充扎130万只气球
手发抖 手指脱皮
212天的筹备研讨,曾建鹏多次往返于长春和北京之间,与一同受邀的其余23名参加阅兵气球放飞环节的技术指导们,还有上级有关部门商议气球放飞的设计工作。
“上次接受指导的操作人员是由武警官兵与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这次的操作人员是来自于北京警察学院的3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曾建鹏称,与上次一样,这次也是主要指导大学生志愿者们如何给气球充气、控制气球大小、如何扎系气球、掌握放飞的要领等。为了精准控制气球的大小,他们同样制作了一个气球测量器——在封闭的纸箱挖一个直径30厘米的圆洞,气球刚好能放在圆洞内便是合格品。
“大学生志愿者们从4月份便开始练习,两个人一组,在一次次充气、一次次扎系的苦练过程中,志愿者们吹了130万只气球。”曾建鹏告诉记者,在后期的练习中,强度非常大,志愿者们每人每次需要快速打500到1000个气球,很多学生打完气球后手都累得发抖、手指也脱了皮。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想要放弃,因为大家都觉得能亲身参加大阅兵,是一种无上光荣。
7万只气球装进70个立方笼
充装时间只有70分钟
经过近6个月的训练和三次联排,曾建鹏与所有技术指导和志愿者们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早在9月30日16时许,他们便从北京警察学院出发,当日18时许抵达前门小学做好准备。10月1日5时30分,志愿者们正式开始给气球充气,一人充气负责控制大小、一人扎系气球。
经过苦练,志愿者们从最开始的10秒钟打不好一个气球到能够在10秒钟内完成两个以上气球的充气和打结,成功将本次气球充装的时间缩短到了70分钟,比5年前快了20分钟。6时40分许,所有气球充气完成,被放入立方笼内。8时许,志愿者们推着装满赤橙黄绿青蓝紫7色气球的立方笼前往阅兵现场,静候最激动人心的阅兵时刻。
为保证放飞效果,形成气球幕布,70个笼子释放气球的时间必须统一。当最激动的气球放飞环节开始时,4名志愿者站在笼子的4个角落,通过拉杆控制笼门,先打开三分之一、再抖动立方笼,一个个彩色的气球向着天安门方向飞起,瞬间弥漫开来、妆点了湛蓝的天空。
放飞后的气球去哪儿了?
纯天然乳胶气球可完全降解
很多人提出疑问,这么多的气球在空中,是否会造成污染呢?
对此,曾建鹏称,放飞的7万只气球都是单独定制生产的专用气球,采用纯天然乳胶制作,可以完全降解。正常情况下,这种材料埋在土里一周就会开始腐烂。而填充这7万只气球的则是氦气,作为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氦气本身是空气的一种成分,既容易让气球飘浮起来又没有可燃性,在空中也十分安全。
气球放飞环节完美结束,7万气球齐飞的壮观景象也深深地印到了大家的脑海里。看着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曾建鹏忍不住泪流满面。
“有幸作为气球充装技术指导,与上级部门、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完成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我此生无憾。”作为气球放飞环节的一名“老兵”,曾建鹏称,项目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大家的辛勤付出和通力协作,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看到祖国繁荣昌盛,他更是深深地感到自豪。希望通过参与这次阅兵放飞气球,让更多中国气球艺术行业协会的会员们能开阔眼界,学到知识,增加集体荣誉感。而他本人,这位本报多次报道过的长春本地创业青年,“长春市十大创业新星”“十佳创业带头人”“十大创客先锋”“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十大创业先锋”“新时代长春青年先锋”“吉林省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也将继续为气球事业奋斗,不断创新,开设气球艺术技术培训学校,培养更多的气球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