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行走的风景线——长春有轨电车将形成一横三纵4条棋盘式线网,总长38.16公里
有轨电车成为长春人的记忆。张扬 摄
长春晚报7月3日讯(记者 孙娇杨):有轨电车已经陪伴长春人走过了70余年的岁月,它不仅承载着一代代长春人的回忆,更是见证长春发展变化的一张名片。在外来人的眼中,它是长春独特的旅游景点;在本地人心中,它是连接长春西部与市中心的重要交通工具。今天,一辆辆开行的54路、55路有轨电车,犹如城市里行走的风景,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出行保障任务。
辉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承载长春人的记忆
作为始建于“伪满”时期,辉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交通出行方式,有轨电车无疑在长春的公共交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长春市的有轨电车线路始建于1941年,两条线路总长13.6公里,分别由“新京驿”(今长春站)经“交通会社”(今三马路公交总公司原址)、“消费组合”(今西安大路)、“至圣大路”(今自由大路)、“洪熙街”(今红旗街)、“满映”(今长春电影制片厂)发往抚松路,由“消费组合”(今西安大路)经“兴亚街”(今建设街)、“南新京”(今建设广场)发往“洪熙街”(今红旗街)。1941年至1943年,又相继铺设了5条客运、货运线路,截至日本投降前,共有7条有轨电车线路运行,线路总长47.9公里,车辆72辆。
但因为历史原因,一段时间内,有轨电车曾经一度全面瘫痪。直至解放后,党和政府利用有限的经费全力抢修,6条有轨电车线路才逐步恢复通车,全长49.5公里,年客运量2690.5万人次,有力的推进了城市的经济建设。1954年11月,为支援一汽建设,有轨电车2条线路延伸至汽车厂区,方便了汽车厂职工通勤。
过去没暖气四处漏风
如今冬暖夏凉
1960年,长春电车公司职工还纯手工刨制了一台有轨电车——“长春号”。那个年代,宽宽的马路、高大的杨树,绿色的长春号穿行在绿荫中,成了老长春人记忆中最鲜明的城市印象。1960年,是有轨电车发展的高峰时期,也同样是在这一年,伴随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轨电车在长春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由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替代。直至1995年,仅有54路依然作为历史的丰碑继续行驶。
回忆过去,至今已经工作了35年的长春公交集团电车公司员工唐河感慨万千。有轨电车,可以说与唐河一家有着不解之缘。在唐河儿时,母亲就是一名有轨电车的售票员,那会儿,长春人都叫它“摩电”。长大后,对有轨电车有着特殊感情的唐河接过母亲的衣钵,卖票、开车、做线路管理员到负责运营管理,一干就是35年。
35年间,有轨电车一变再变。“以前有轨电车的车况不好,车里没暖气,四处漏风。”回忆起那时的有轨电车,唐河称,当时车辆的驾驶室只有两个铁栏杆,司机坐在小板凳上开车,前风挡玻璃特别小,灯光暗,每到天气不好的时候,车速特别特别慢。
如今的54路、55路有轨电车,全都是最新型电车,座椅是玻璃钢一次成型的,冬天有暖风、夏天有空调。驾驶员有独立的空间,司机脚踏还有加热暖脚地板。不用人工售票,也不用售票员喊站,车内配置了自动报站器、触摸屏、智能车载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控车辆运行情况,并能实现声光报警。
仿古电车穿越古今
多次改造获得质的提升
有轨电车是老长春人记忆中经典的一笔,诸多的长春旧影或历史明信片中,时常能看到它的身影。说起有轨电车,很多老长春人都如唐河一样,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
也正是长春老百姓对有轨电车的这份特殊情怀,才让这道移动的风景保存至今。2005年,长春有轨电车获评长春市二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分别于2000年、2005年、2006年、2008年、2012年多次改造,使车辆轨道技术、场站建设逐步完善,车型也由最初的200型,逐步发展为现如今的900型,在安全性、舒适性方面均获得了质的提升。
2012年,54路有轨电车改扩建工程被列为市政府重点工程,改建并延长,车型也再次更新。2014年8月,55路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建成开通,将长春西站与红旗街商圈有机连接。
为了留住城市的记忆,长春公交集团于2015年购置了3台仿古电车,分别仿制1958年的老“长春号”和上世纪50年代的200型有轨电车,穿行在铁轨林荫道中的绿车皮、长辫子,成为了长春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有轨电车一共47辆,单线行驶里程分别是7.64公里和9.87公里。
形成4条棋盘式线网
总长将提升至38.16公里
长春的传统有轨电车,作为一种有效的城市交通工具,具有美观、安全、载客量大、零排放等特点,不需要在地下挖掘隧道,施工成本低,建设速度快,兼具人文景观价值。
这些年,有轨电车在变化,电车行经的路上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过去,有轨电车两边只有几家大企业,如今,有轨电车沿线到处高楼大厦。
未来,随着城市的逐步发展,长春市的有轨电车,也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形成一横三纵的4条棋盘式线网,总长将再度提升至38.16公里。长春公交集团将秉承城市浓厚的电车文化底蕴,结合现代化、科学化的营运模式,开创长春电车的未来,与公共汽车交相辉映,共同铸造长春市独有的名片,按照方便于民、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助力城市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