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姜彦艳):4月11日,记者走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转向架制造中心,看到车间内两侧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焊接机械手。这些焊接机械手正挥舞着长臂,焊花四射,进行着焊接工作。
中车长客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一车间的焊接机械手群 摄影 蒋民
1997年,中车长客引进了第一台由奥地利生产的焊接机械手。目前,来自全球各大品牌的45台焊接机械手已经在中车长客组成了焊接机械手群。能够让这些庞然大物“听话”并高质量工作,靠的是中车长客一线工人的钻研,这些既会焊接,又懂编程的一线工人通过自主研发焊接程序,为这些焊接机械手注入了高效工作的“动力”。
谢元立输入焊接机械手操作程序 摄影 蒋民
中车长客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一车间高级技师、中车首席专家、全国劳模谢元立说:“从机械手引进之初到现在,我们已经把机械手设备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我们的一线工人还会自主完成给焊接机械手编程的工作。”谢元立是中车长客最早操作焊接机械手的工人之一,技校毕业的他原本是中车长客的一名手工焊接“大拿”。自从工厂引进焊接机械手后,谢元立的心就活了,“操控焊接机械手这个技术肯定是未来的趋势。”
要想操控焊接机械手,就需要懂英语和会计算机操作,而这两项也正是谢元立的弱项。为了学习操作焊接机械手,谢元立苦修英文,还报了吉林大学计算机系组织的电脑培训班。经过努力,他在单位选拔考试中,以第三名的成绩,考进了当时的焊接机械手班。
焊接机械手在指令下灵活地进行焊接 摄影 蒋民
谢元立办公室里摆放的焊接机械手模型 摄影 蒋民
在工厂刚引进设备时,厂家的专家会亲自上门服务。为能学艺,操作工们分头逐条记程序,人手一本英语辞典,随看随查。因为没有编程的经验,当专家走后,大家编程的活儿还是没能完全掌握,大部分焊接机械手只能闲置。
为了能让闲置的机械手“活过来”,谢元立和同事们吃住在车间,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几个月的钻研,大家逐渐摸索出了门道,编出的程序不仅准确,而且符合中车长客对焊接的要求。
这种由一线工人来编程的优势在哪?谢元立说,要想给焊接机械手编出符合生产实际的程序,操作工必须熟悉手工焊接。焊接机械手看似一个神秘的庞然大物,但最终的工作是落在焊接电弧上,如果没有一线生产实践经验,是编不出好程序的。
为能生产出好产品,机械手班的成员天天搞研发,一个复杂的焊接过程,最多要有三十多个焊接程序。目前,中车长客焊接机械手使用的三四百种自动焊接程序,全是一线工人自行研发的。“以前,看着外国专家手指飞快地按动着键盘,心里真是羡慕。现在,我们工人也能熟练地编写程序,操作焊接机械手。”谢元立自豪地说。
2014年至2016年,中车长客将产品出口到了巴西。车辆是中车长客自主研发的产品,车辆转向架上的很多部件,都实现了自动化焊接,这在当时同行业中是罕见的。
随着中车长客产量的逐年攀升,转向架制造中心的任务量比10年前翻了几番,但车间人员基本没有增加,主要原因就是车间将现代化设备充分应用到位。转向架车间的焊接机械手操作工不到100人,却承担了整个转向架焊接60%以上的生产任务。谢元立说:“面对新产品,焊接机械手操作工只有不断自我学习改造,自我升级,才能将图纸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