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目标不变 靶心不散——通化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柳河县罗通山镇自立村的扶贫项目——致富畜禽养殖场。该三栋大棚式养鸡厂房,总投资500万元。年肉食鸡出栏120万只,租金收入73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壮大和贫困户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李文鹏
柳河县罗通山镇自立村的扶贫项目——致富畜禽养殖场。该三栋大棚式养鸡厂房,总投资500万元。年肉食鸡出栏120万只,租金收入73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壮大和贫困户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李文鹏
吉林日报3月28日讯(记者 裴虹荐):柳河县向阳镇五凤楼村的低保户马长莲5年前查出肺癌晚期,术后,这场大病耗尽了家里的积蓄。从不抱怨、努力奋斗、珍惜生活,几年过去了,她的病再也没有复发过。今年,她的丈夫张玉宾想发展贝母种植,驻村干部就帮他联系技术专家教授农业技术,除了耕种自家土地,还能在周边打短工增加收入。让马长莲更高兴的是她的医疗负担大为减轻,她说:“现在去医院检查、住院也就拿个吃饭钱。国家的政策、丈夫的体贴,让我对生活充满希望,现在打扫卫生、收拾院子的活都能慢慢干。”
通化市目前有贫困人口8888户17905人,其中,72.08%为因病致贫,19.82%为因残致贫。从数据可以看出,没有脱贫的人口几乎都是没有劳动能力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张。
向突出问题较劲,啃难啃的“硬骨头”。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有6755户13618人脱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阶段,通化市聚焦贫困县和群体攻坚重点精准施策,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在今年实现减贫1875户3982人、28个贫困村“摘帽”。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通化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核心抓手,注重在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开发和推进扶贫产业,因村因户落实产业脱贫项目,产业扶贫措施覆盖全体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8年,全市实施扶贫产业项目138项,完成投资1.88亿元。立足通化农特产业传统优势,特色扶贫产业主推绿色种养业和山区特产业作为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主渠道。为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调减玉米,调优水稻,扩大畜禽养殖,增加经济作物,扶持贫困村和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发展市场前景好的农特产业项目。目前,全市发展中药材5800亩,食用菌103.9万袋,经济作物4796亩,带动2681户5819人。
哪里产业发展得好,哪里扶贫的效果就突出、后劲儿就足。柳河县占地约800亩的15兆瓦光伏产业园,2017年6月28日并网投运,预计年均实现产值1000万元,带动柳河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分红约1300元。
为了加快培育扶贫新业态,柳河县建成4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399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发展省级电商村53个,优质稻米和长白山人参、蜂蜜、山珍等特产品在网上持续热销。发挥全域旅游优势,推行“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模式,旅游扶贫业态初显、日趋活跃。通化县围绕“红色之城·康养通化”的发展目标,开发兴林镇“重走抗联路”红色旅游项目,全镇157名贫困人口有103人通过参与服务,人均年增收近1000元。同时拓展产业扶贫新领域,加大前端环节培育和扶持力度,新发展乡村民宿430家,成为全市产业扶贫的一个新支点。
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就要让贫困户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来。针对贫困户自身增收能力弱、家庭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于对接等实际情况,通化市活化资源资产,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23户市级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1851户3582人,106家农民合作社带动贫困户3056户11603人。
大力开展专项扶贫,综合实施、多管齐下
让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享受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通化市大力开展专项扶贫行动,综合实施、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河长制、护林防火、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开发保洁、巡河、防火等公益岗位,实施就业扶贫。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基础台账,召开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77场,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余人次。
出台《通化市健康扶贫“双签约”活动实施方案》,实施健康扶贫。创新开展“家庭医生+乡村干部”双签约活动,从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看得好、看得上、少生病”四个重点方面入手,一手抓提标、控费,一手抓兜底、下沉,建设完成71家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518个,提高县域内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和慢病门诊实际报销比例。
让农村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得到切实保障,实施教育扶贫。资助建档立卡学生1314人,资助金额174.6万元。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21所,改造校舍面积3.5万平方米,招聘特岗教师241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实施金融扶贫,按贫困户“一户一档”方式逐一进行融资需求对接,并进行评级授信,投入风险补偿金505.12万元,2018年,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56.85万元,解决136户贫困户小额信贷需求。
制定《通化市区脱贫攻坚低保兜底“四个一批”专项行动方案》,实施综合保障扶贫。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1034人,市区农村低保标准调整为3800元/人/年,各县(市、区)低保标准全部提高到3600元/人/年以上。对贫困残疾人给予特别关爱、特殊帮扶,共提供精准康复服务854人,发放生活补贴2794人,发放重度护理补贴1622人,为218名贫困残疾人实施了家庭无障碍改造。
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致富能力,开展扶贫扶志行动。坚持正向激励,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开展“清洁星”“美德星”等“五星户”评选,对脱贫户颁发光荣证;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设置公益岗位等方式,让贫困户通过劳动获得收入,摒弃等靠思想。大力宣传扶贫脱贫先进典型,9个典型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奖,1人被评为“吉林好人”。
深入开展社会扶贫,多方参与、释放潜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通化市高度重视社会扶贫在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把开展脱贫攻坚作为一场持久而广泛深入的社会发动,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充分释放社会扶贫潜力。
扎实开展定点包保,市直117个部门2722名干部对全市贫困程度较深的33个村进行定点包保,县(市、区)170名领导干部带领465个县直部门6899名县乡干部,对贫困村、贫困户实现了包保全覆盖。
动员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向贫困地区输送致富经验,吸纳就业,捐赠助贫。印发《通化市民营企业“同心攻坚、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关于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家到贫困村担任名誉村书记(村主任)助力脱贫攻坚的暂行办法》,全市71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到受聘的村担任“名誉村书记”或“名誉村主任”,其中47名在贫困村担任名誉职务,共实施扶贫项目59个。通化作为“医药城”,医药企业积极助力健康扶贫行动,振国药业三年累计出资1100万元,免费为农村贫困癌症患者提供治疗和药物。
发动社会开展爱心行动,注重发挥群团组织作用,组织社会各界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团市委组织开展“希望工程·圆梦大学”公益项目,帮扶贫困学生212人;市妇联组织“通化五姐”创业就业培训7期、培训570人次,帮助贫困妇女完成“她心愿”551份。全市27236名志愿服务者服务时长40459.5小时。
驻通部队也倾情参与进来。他们以建设第二故乡为己任,以参战脱贫攻坚的实际行动为通化“全国双拥模范城”争光添彩。96752部队定点援建柳河县三源浦镇六盘村,投入43万元,建设1060平方米温室大棚并签订农产品采购合同,帮扶六盘村脱贫致富;96605部队定点援建通化县果松镇东明村,投入37万元,出动车辆150台次,支持东明村创建暖水民宿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