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再出发,向着幸福美好生活——代表委员热议消费升级
关键词:消费升级
夯实消费基础作用。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推进放心消费、品质消费、商圈消费、信用消费、网络消费等,不断满足多样性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新业态。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年关将至,价格不菲的草莓、车厘子成为常见年货;进口食品漂洋过海,摆上了吉林百姓的餐桌;赛特奥莱、摩天活力城等新型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虽消费不低,但新奇有趣,人气颇旺……一段时间以来,我省消费市场的可喜变化,为消费升级写下了一个个崭新的注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新业态。前瞻的判断、务实的举措,开启了我省消费升级的新征程,人们朝着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再出发。
怎样看待消费升级?如何推动消费升级?连日来,围绕消费升级的话题,代表委员们展开了广泛讨论。
视角一:改善供给是前提
生产决定消费。供给的质量决定了消费质量。宋治平委员认为,促进消费升级,眼光不能仅局限于消费市场本身,要在供给和制造上下功夫,为消费品市场提供高品质、有特点的好产品,更好地促进消费,实现消费升级。目前,我国的消费升级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从抢购外国马桶盖”到今天的“爱用国货”,“中国造”正在成为更多人的“心头好”。而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强化供给是促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次原因。
过去一年,我省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组织了1566户企业参加首届“进博会”,18对企业现场签约,合同额超过30亿元,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开展了500多场系列促销活动,拉动销售300多亿元。
谈及从供给端促进消费,宋治平委员提出,本土企业具有先天优势,能够直接高效地获得本地市场的反馈,并将市场信息转化为产品改进的重要参考。
作为来自流通企业的人大代表,宁凤莲提出,我省要尽快落实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好政策,让企业更具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只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消费升级才能接续不断,生生不息。
视角二:转型升级是手段
流通和服务,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过去一年,实体零售升级让人们澎湃的消费需求顺利“落地”。
孟琳娜委员认为,在消费能力提高的同时,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多人对价格不再敏感,转而看重服务和体验。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我省将扩大服务消费,建设一批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街区生活服务集聚中心,扩大市场化养老服务产业规模。
对应消费者诉求的升级,我省实体零售行业转型升级“正在进行时”。2018年,“千亿级工程”欧亚汇集开业,欧亚新生活等一批企业成功转型,3家企业被国家评为绿色商场。
孟琳娜委员告诉记者,从市场调研的情况看,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更为细化。“如果是在线上下单的生鲜产品,人们会希望物流能快一点、再快一点。”
供应链体系建设成为现实需求。过去一年,长春市供应链体系建设持续推进,试点企业物流综合成本下降10%以上。“1+6”模式推进城乡高效配送。同时,松原市被商务部列为首批城乡高效配送试点东北唯一地级城市,物流配送时效提高30%。
流通方式持续创新。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建设,培育一批现代供应链综合服务示范企业。深化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在长春、四平、通化开展第二批试点。优化消费环境,加强肉菜、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视角三:创新发展是路径
创新为消费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宋玉柱委员认为,推进旅游领域的消费升级,思路和理念的创新是关键。我省应进一步将民族民俗文化融入冰雪旅游,打造商旅文融合消费新载体,让冰雪旅游更有深度、更有厚度、更有品质,从而更好地抓住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
一段时间以来,我省流通创新消费升级工程持续推进:围绕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提高供给能力,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规模;城市消费提升,中心城市商业街改造提升持续推进;实体零售创新转型持续深化,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连锁商业,引导连锁化、品牌化、智能化便利店加速布局。
随着创新的推进,人们也将目光从城市转向乡村。我省开展了“双品消费进乡村”活动,发挥大型龙头电商企业作用,推动农商互联,提升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建设特色商贸小镇,培育一体化产业链。
消费升级的东风里,“老字号”企业也在谋求创新发展。2018年,长白山冰红山葡萄酒等11款产品荣获第15届中华老字号博览会金奖。今年1月28日,我省7家老字号、吉字号品牌亮相“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展”,将“吉品”送到了京城百姓的家门口。(吉林日报记者 陶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