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和长白山文化的不解之缘
口述史主人公:张福有,吉林省文史馆馆员,第七届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第三届副会长,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省诗词学会会长,省摄影家协会终身荣誉主席。曾任吉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高句丽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省委决策咨询委员,省政协常委。他致力于东北史地重大问题调查、研究与考古,成就斐然,为长白山文化研究和建设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1950年,我出生在长白山下鸭绿江边的集安市良民村。参加工作后,我对研究家乡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25年间,191次登长白山考察,和长白山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从集安县委办公室、通化地委办公室再到吉林省委办公厅、宣传部,为政务工作服务,越来越忙。但在工作之余,我最主要的就是做了一件事:开拓长白山文化研究与建设,使之进入新境界。
1996年,我在任白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期间,主持召开了两届长白山文化研讨会。那时,所谓“东陲无文”的印象在人们的脑海中还很深刻。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遵蒋力华的建议,用两年多业余时间,辑笺《长白山诗词选》,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幸得到时任总书记江泽民为本书作七绝二首并序,《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全文播发。后来又著《长白山诗词史话》,编著《长白山诗词论说》,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诗词创作,有效地改变了“东陲无文”的偏见。
2000年,我从白山市调回省委宣传部工作。当年10月29日,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成立,我被选为会长。共主持召开9次全省长白山文化研讨会,合作主编了4辑《长白山文化论丛》,在《吉林日报》发表《长白山文化: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等一系列重要文章。我建议把长白山文化写入省党代会报告、省政府和省政协工作报告,并按省委领导同志的安排,与时任省文化厅厅长林君同志主持起草了《长白山文化建设规划纲要》,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文件下发,推动了长白山文化从研究层面进入全省工作决策中。
自2003年以来,省委决定由我在宣传部负责东北史地重大问题研究。我与集安市博物馆的孙仁杰、迟勇一起,10年间走遍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有关夫余、高句丽、渤海国和辽金的全部墓群、城址和重要遗址,行程约50万公里,取得了30多项考古新发现,填补了空白,改写了一些误识误断。诸如:发现集安禹山墓区3319号墓半块卷云纹铭文瓦当,与此前文博单位发现的两块瓦当残件斗合到一起,首次完整释读36字瓦当铭文,墓主人是中郎将,否定了该墓是高句丽王陵;破译《三国史记》中国内外学界不知“豆谷”为何地的世纪之谜,指出“豆谷”是通沟,亦称洞沟,据此找到并考定集安禹山墓区0号墓是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类利之陵;考证集安阳岔出土的赵国阳安君剑的阳安君是李跻,在长白县二十一道沟发现赵国积坛群,有9件战国青铜器,证明了燕赵文化东进的史实;2006年,在集安良民库区发现2753座古墓和两座古城,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经过考古发掘,可证明此前关于良民古城是公元247年东川王所筑平壤城的推论;完整释读集安麻线高句丽碑碑文,受到国内外业内人士高度重视……
从10年的田野考古调查中,我感到,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把文献研究与文物遗迹调查结合起来,做好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工作。10年来,一共做了五次系统的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工作,共请农民、林场工人等向导160多人。
2008年5月,在刘建封踏查长白山100周年之际,我与曹保明、梁琴、周长庆沿刘建封踏查长白山之路重走当年路线,踏查了长白山西坡、南坡和北坡及外围远端,践行了与先贤刘建封的心灵之约和情感共鸣,搞清了长白山自然、历史、人文的百年变迁,出版了《百年苦旅》,记录了长白山的百年变迁。
2014年5月,重走白城、松原地区辽代春捺钵之路。在省文史馆的支持下,我带队重点调查了白城境内辽代春捺钵遗迹,出版了《千载回眸》一书。
2014年10月,重走武默纳看验长白山之路。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命内大臣武默纳看验长白山。337年过去了,无人重走武默纳看验长白山之路。在长白山池南区曹树清书记支持下,我与李校、杨来革按照武默纳给康熙的奏折所记载的路线,一一考定沿途所经江河和登山的地点与路线,把这一跨越337年的谜团一一破解,出版了《寻访额赫讷殷》一书。正是此行当中,我发现了经吉林大学教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全家先生鉴定距今5万年的旧石器长白山手斧,这是我国首例标准手斧,彻底否定了美国哈佛大学的“莫维斯线”假说,填补了长白山的自然、历史、文化空白,轰动国内外。2015年7月7日,我和曹树清、于建在漫江村王八炕又发现长白山石磬,经考古专家和国内著名古乐器专家鉴定,这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先商乐器或称前乐器,为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改写了长白山文化史和音乐史。
2015年9月,我与冯永谦、唐洪源先生重走辽太祖东征渤海及回师之路,出版了《夫余后期王城考》。提出“黄龙府”时间上分为三阶段,空间上分为三地点。夫余后期王城在辽源,农安是第三阶段黄龙府。
2016年11月,重走吴大澂皇华纪程之路。发现了敦化市官地镇岗子遗址和岗子类型,在地表采集到720多件石斧、石锄、石网坠、石刀,陶豆、铁镞、五铢钱等文物,填补了敦化考古空白。同时,还新发现岗子山城和东山头小城,与周边的通沟岭山城、石湖古城联为一体,为不咸山北即长白山北的古挹娄国、渤海的“东牟山”和“旧国”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考古学资料。至2018年11月,吴大澂在《皇华纪程》中所记的路线,我已与刘文革、杨忠华等全线贯通、走遍。其间,三过张广才岭,终于获得成功,准确对接清代驿路在张广才岭的走向,这在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实践中,尚属首次。这次全线调研的成果,将收录在即将出版的《皇华纪程今昔》一书中。
我一直认为,长白山诗词是长白山文化的精粹。以诗证史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式。从《全金诗》中考证在《金史》中无具体记载的张子固册封长白山;建议暂缓开发安图宝马城,要搞考古发掘;考证王寂所宿韩州大明寺在梨树偏脸古城中;考证康熙派武默纳一等侍卫对秦册封长白山之神;考证吴大澂宿通沟等。可以说这都是以诗证史的重要例证,起了重要作用。
近15年来,我努力将文献研究与文物遗迹调查结合起来,有诸如发现长白山手斧、长白山石磬、凤凰店石镐、岗子陶豆等30多项考古新发现,都以诗词记录下来。诗中有史,史中有诗,这应是以诗证史的创造性实践。
自2007年以来,我组织21次全国和东北诗人到吉林省一些市县采风,主编、出版了26本大型诗集。造就“吉林诗词现象”“关东诗阵现象”,培育长白山诗派,编辑出版《长白山诗派丛书》,使长白山文化成为全省的共识和品牌,成为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与精神标识,长白山诗词成为以诗证史的“史诗”。
后记:
从张福有的眼神中,记者看到的是执着,是责任,是使命感。十多年来,他注重从实际出发,身体力行,坚持田野考古调查。出版的《集安麻线高句丽碑》《高句丽王陵统鉴》《荡平岭碑记》《夫余后期王城考》等考古学术专著,合著的《好太王碑》《高句丽王陵通考》《高句丽千里长城》等,成为国内外研究高句丽等问题的必读著作。(口述人 张福有 吉林日报记者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