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吉林县域百变样㉗ 珲春:“口袋底儿”变身“桥头堡”
珲春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延边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珲春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舜哲
中国吉林网10月21日讯(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张福增 徐冬颖):40年风云激荡,40年波澜壮阔,40年风雨兼程,40年沧桑巨变!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今天的珲春,已从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口袋底儿”“珲老八”成长为中国长吉图先导区战略的桥头堡、“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向北开放的新起点、我国面向东北亚国际合作的新门户。站在珲春看珲春,今年78岁的延边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珲春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舜哲用“翻天覆地、日新月异”来形容珲春这40年的变化。
珲春夜景
刘老是珲春开发开放的元老之一,1971年来到珲春,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七十(其实)一栋楼,九十(就是)一条街”。刘老回忆说,这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珲春的真实写照。如今,珲春城市建成区达35平方公里,长街宽路纵横交错,经济区、新城区、老城区一个个“地标”,勾勒出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雏形。回首改革开放40年珲春发生的变化,刘老这样说:“得益于改革开放,珲春从一个封闭落后、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城,正逐步发展成吉林省开放的桥头堡、发展的排头兵、改革的试验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开发开放之路。”
来珲春旅游的俄罗斯游客准备通过珲春口岸回国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在我国迅速掀起,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珲春,这座吉林省东部的近海小城也不甘人后,积极寻找通向世界的突破口。谈及珲春的开发开放,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刘老说,1983年,珲春用一车大豆“敲开”了朝鲜的国门,为表示友好,朝鲜给珲春送来了明太鱼。封闭了若干年的珲春至此打开了“易货贸易”的大门,为中朝边贸以及今后的互市贸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4年,珲春找准有利时机,给苏联滨海边疆区哈桑区政府赠送啤酒启动毗邻地区友好交流。一段时间后,哈桑区政府回赠给珲春螃蟹大腿肉,从那时起,珲春与苏联的边贸活动逐渐发展开来。
珲春口岸
刘老回忆道,1986年6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珲春获得了对朝边境贸易经营权,使珲春的对朝贸易规模陡然扩大,外贸额骤然上升。边贸时代到来后,聪明的珲春人更加认准了扩大对外开放的目标。1988年5月,国家批准设立珲春长岭子对苏贸易口岸。同年国务院批准珲春撤县建市。1990年国家海关总署批准珲春长岭子海关升格为珲春海关,让珲春的边境贸易如虎添翼。
东风浩荡,曙光在前,珲春蕴藏于历史深处的发展潜力被激发。当时代的列车驶入1992年,珲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3月9日,国务院批准珲春为沿边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此时,被纳入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阵列的珲春,站在了沿边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珲春—扎鲁比诺—釜山铁海联运航线进口海外原料成功试水
改革开放的战略深刻地改变着珲春,刘老说,1992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1993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珲春口岸过客并允许第三国人入境。同年9月28日,中俄(图们一马哈林诺)国际铁路图珲段贯通。同期,朝鲜在罗先地区设立自由经济贸易区,俄罗斯在滨海边疆区设立了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经济区。东方大门打开了,俄罗斯的化肥、木材、钢材、汽车、生用品,朝鲜的海产品、水泥等源源不断地从异国而来,中国的轻工产品、服装、糖酒、粮食等远去他乡,国际间贸易分外繁盛。
大潮奔涌,巨轮破浪,珲春向着理想的彼岸奋力航行。2012年4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标志着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珲春开放发展由此驶入了快车道。数据显示,1978年,珲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1万元;2017年,珲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5840万元,是1978年的249.2倍。这些数字串联在一起,印证了珲春改革开放40年的坚实足印,展示了珲春40年开放发展的蓬勃生机。
新珲春大桥
借港出海、陆海联运、跨国铁路,接轨国际,拥抱世界。珲春正在奋力挺进“深海”,实现了全省2700万人民多年来借港出海的梦想。物换星移,岁月如歌,回望改革开放40年,刘老常说的就是“翻天覆地、日新月异”,退休在家的刘老每个月都会去一趟口岸,来来往往的中外游客,进进出出的载货车辆,老人家怎么看都看不够。时代赋予珲春独特的发展定位,刘老坚信,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珲春未来一定前途无量。
记者手记:爱一座城市如同爱自己的孩子
见证一座城市的发展,犹如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这位见证者,对这座城市的爱丝毫不比对孩子的少。提及珲春这座边陲小城的改革开放40年,刘舜哲老人有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回忆。刘老今年78岁,是延边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珲春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如今退休在家,刘老心里装的依旧是珲春城市的发展。
采访约在刘老的家里,等待记者时,刘老坐在沙发上看书,是一本《珲春市志》,这也是刘老经常看的一本书。采访从1971年刘老来到珲春开始讲起,面对记者的摄像机、照相机,讲起珲春过去40年的发展,刘老难掩喜悦,如同父母在讲述自己孩子的成长故事。
刘老拿出了家里的老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和珲春有关的回忆。照片整齐地放在盒子里,保存得很好,闲暇时,刘老也会翻出来看看,也会和老伴讲起当年的故事。对于珲春这座城市,刘老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只要有时间,他就外出去看看整齐的街路、看看高耸的楼房、看看来来往往的外国游客……现在,走遍珲春大街小巷,看看城市的发展变化,就是刘老最大的心愿。
离开刘老家,想起了撑着伞走在雨里的自己,每天往返于家、单位和各个采访现场,似乎从未驻足感受过这座城市的变化,这一次,深深被老人的热情感染了,也停下来,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城市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