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11月4日讯(记者 闫虹瑾):金秋时节,伴随着阵阵轰鸣,一台台水稻联合收割机正在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农业示范区里忙碌地“工作”着。
东辽县作为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示范县之一,在保护东辽河水源地同时,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培育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追寻绿色有机产业梦。
水源保护 助推发展
东辽河作为辽源、四平区域生活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是国家重点水源地保护区域。近三年来,为有效治理辽河源头污染,市县级政府制定了《辽源市杨木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实施河道绿化工程140公里,人工湿地保护工程100万平方米,划定杨木水库禁养区,关闭禁养区内8户养殖场及1家工业企业。
要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水源,光靠将工业拒之门外还远远不够。在国家倡导有机绿色农业的大趋势下,东辽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并举之路。2016年,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开始规划建设,其中6.4万亩耕地作为示范区的核心区全部进行流转,将源头附近的13.4万亩耕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引进日本田间管理技术、以色列滴灌技术、德国有机种植等技术,彻底施行绿色有机种植。
“以前这水稻田就像蜘蛛网似的,净是些小池子,杂乱无章,现在都变成机械化统一管理,溜平的像足球场。自从把土地流转给示范区,土地流转后的收益比原先自己种地时还多,节约出来的时间还能打些零工。”面对着现在广袤无垠、满目金黄的稻田,土生土长的东辽县辽河源镇辽河村村民王宝福回忆从前感慨道。
据统计,辽河源镇现有耕地2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4万亩,镇内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80%。
优质环境 引凤筑巢
随着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投入建设,科研院校落户合作,外地客商纷至沓来。
示范区建设伊始,中科院东辽农业生态研究与示范基地落户辽河源镇,种植3000亩试验作物,旨在实现载体共建、科技成果集中转化,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带动和促进“绿色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在做的数字、精准农业,真正能做到每一粒肥料、种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冯献忠向记者介绍,目前,他们已实现了有机种植过程中的零污染和零排放,并成功试种了高品质藜麦、大豆、山野菜等有机绿色高产高效作物。
从东辽河源头寒葱顶依山顺水而建,占地5600亩的翠京元有机谷,是翠京元集团30余家有机农场中规模最大的,农场采用有机方式种植20余种农作物品种。针对东辽河源头环境保护,栽种多年生梨树100余棵,有机种植20余亩油葵以及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木,在保护水源环境的同时又创造经济效益,同时还带动周边农民就业300余人。“我把从美国所学的土壤改良技术搬回国内使用,结合家乡优质水土资源,选用水稻种子统一种植管理,人工除草,施有机肥,生产有机谷。”在美国工作和生活多年的东辽人翠京元集团总经理张朝晖自豪地跟记者说。
记者手记:
两年多来,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企业发展模式与农民利益有机融合,既方便了企业统一大规模机械化规范种植,也使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实现收入翻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示范区变成现实,东辽县辽河源镇38个村42427人脱贫致富。水源地保护助推经济发展,绿水青山正转化为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