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攀科技“高枝儿”探路生态农业 东辽县辽河源镇牵手“高大上”研究机构
吉林日报10月13日讯(记者隋二龙 赵蓓蓓):大豆分子设计育种试验田、精品经济灌木、有机鲜食毛豆、鲜食玉米……走进东辽县辽河源镇中国科学院东辽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这些有机绿色农产品,在金秋时节格外引人注目。
如此科技范儿十足的农产品,为何能“落户”辽河源镇?说来,这都源于一个人。
为了改善辽河流域的水质,加大辽源市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2016年8月,辽源市委、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3月,选派鲍刚研究员到东辽县任科技副县长,促成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成果在东辽落地转化。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在东北地区生态农业研究方面成果突出、极具权威的研究机构,是国内农业生态领域“高大上”的研究机构。
鲍刚告诉记者:“我的任务就是通过无公害农业生态的研究与示范,使东辽河源头的土壤和水质从根本上还原和纯净;把中科院高端农业研究成果带到东辽,带到田间地头,转化为农业效益,帮老百姓致富。”
据了解,示范基地占地1000亩,包括有机栽培体系示范区、新品种展示区、林下资源有机栽培示范区和精品经济灌木展示区等功能区。主要示范和推广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提供可复制的高标准现代有机农业示范样板,推动东辽县农业转型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东辽河源头有机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实现饮用水水源地的长期安全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截至目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已在辽河源基地投入科研经费近7000万元,为东辽县的农业科技奠定了雄厚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