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岂止于“游”——从吉林省乡村游样本观察乡村振兴新思路
吉林日报  2018-09-17 09:08:39

岂止于“游”——从吉林省乡村游样本观察乡村振兴新思路

长白朝鲜族民俗村的舞蹈表演。刘大健 摄

  吉林日报9月17日讯(记者 李樊):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广大农村区域旅游资源富集。发展乡村旅游是改善1300多万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近年来,吉林省乡村游蓬勃发展,各类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已超过1000家,规模以上经营单位超过100家,吸纳就业30万人以上。乡村游产品既有温泉养生、田园观光、农家体验,又有采摘垂钓、滑雪运动、民俗风情体验。

  观察吉林省乡村游样本,不难发现,吉林旅游良性融合与理性拓展并济的背后,有着不少可借鉴的好做法、好思路。

  跨界营销

  老名牌闯荡新市场

  老话说,东北有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

  吉林省是梅花鹿养殖大省,全国80%的梅花鹿驯养在吉林。吉林的梅花鹿产业,以长春市双阳区和辽源市东丰县两地最为著名。史料记载,位于双阳区西部的鹿乡镇,有着300多年的养鹿历史,昔日“皇家鹿苑”今成“中国梅花鹿之乡”。

  因鹿得名的鹿乡镇,将怎样在乡村振兴中保持铿锵步伐?

  在副镇长任永欢看来,鹿乡镇谋发展自然要做足“鹿”文章。“除了推动鹿业向现代化、标准化转型,我们还要‘乘势而为’积极发展乡村游,用‘旅游+梅花鹿’的跨界营销思路,为传统鹿业开辟新市场。”

  为何跨界?时光要追溯至2014年。

  那年,国家放宽梅花鹿药食同源限制,允许养殖梅花鹿及其产品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一石激起千层浪,政策利好催生梅花鹿产业“新春天”。

  为了推动特色牧业迈向千亿元产值,吉林省陆续出台多项促进梅花鹿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梅花鹿业内人士也达成抱团发展的共识,“吉林省梅花鹿产业联盟”“中国双阳梅花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相继成立。

  鹿茸、鹿血、鹿骨、鹿角帽、鹿肉、鹿胎、鹿筋、鹿胶糕、鹿鞭酒等梅花鹿营养保健特色产品,在松辽沃野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吉林省鹿产品产量不断扩大,鹿产品潜力不断被挖掘。

  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琳琅满目的鹿产品,如何吸引更多消费者?

  双阳区另辟蹊径,以旅游业促进鹿业“突围”,高密度地吆喝梅花鹿采茸节、梅花鹿节、梅花鹿博物馆等旅游项目。

  前不久,第五届中国双阳梅花鹿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到访。

  作为养鹿界的“老把式”,“双阳鹿姐”王云霞难掩兴奋,她是旅游业带给鹿乡镇高人气的见证者,“之前我们很闭塞。鹿节吸引了非常多的游客和药材商,我的鹿产品通过电商渠道已经卖到了全国。”

  人流带动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乡村游的资源裂变效应为传统产业开辟了新市场——“‘旅游+’已成为推动鹿乡镇梅花鹿产业突破行业壁垒的一项重要法则。”双阳区旅游局局长刘强如是说。

  品牌联动

  逛村部小商店,买遍县域土特产

  今年6月,长白山南景区重新对游人开放。好消息让长白县马鹿沟镇果园村村书记李寿福乐得合不拢嘴。入夏以来,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书记,每天要到村部土特产店里转几圈。

  新开张的商店门庭若市,游客流连忘返地选购近千种商品。李寿福不时叮嘱着工作人员,“清点好库存,一定别断货。价格、产地、第一书记的名片都要对应好。”

  木制货架上,摆满了袋装的大榛子、秋木耳、干蘑菇、明太鱼干,礼盒装的土豆粉、大煎饼、蓝莓干、冷面,罐装的果酱、朝鲜族辣酱、蜂蜜;瓶装的粮食酒、果汁、矿泉水,以及色彩斑斓的朝鲜族民俗服饰、手工艺品和民俗书画集……

  李寿福介绍,“大部分商品都是长白县几十个行政村的精准扶贫产品,特意放在我们村寄卖的。”

  果园村地处长白山南麓,是沿鸭绿江旅游公路通往长白山天池的必经之地。本世纪初,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就已走上了乡村游的探索之路。那时,敢用旅游业改变经济结构的村子并不多。尤其在长白县,李寿福大胆的“路数”更是首屈一指。

  或许是不拘一格,或许是物以稀为贵,一时间,大批游客慕名而至,果园村名气大噪。

  孰料,果园村乡村游正风生水起的2013年,出于旅游安全考虑,长白山南景区实行封闭,重点治理景区内滑坡地带、塌方体,修复、保养公路等基础设施。

  南景区“休养生息”的头两年,果园村游客逐年锐减,精瘦的李寿福一夜间愁白了头,“南坡封闭确实曾给我们村旅游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可是,李寿福始终坚信,以旅游业拉动一、二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在果园村是可行的。于是,他带着村民从优化服务、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持续提升当地乡村游竞争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

  而今,玄武岩仿古牌楼、朝鲜族官邸式民居、喜鹊桥、水车、士帽亭、阿里郎展区、文化长廊、民俗文化展览馆等项目次第落成;9户村民将住房改成家庭旅店;朝鲜族婚庆表演、手碟舞表演、水瓢舞表演、器乐和农乐舞表演、篝火晚会、压制冷面、打制打糕、制作朝鲜族辣酱、腌制辣白菜、采摘蓝靛果等几十个观光旅游项目渐渐成熟。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去年,果园村再发力,联合十八道沟村、万宝岗村等7个村,与旅游公司、社区共同发起“民宿度假旅游产业带”,开发朝鲜族美食、温泉度假、冰雪赏、草原观光等新项目。

  5年间,这座鸭绿江畔的小村庄,慢慢沉淀出朝鲜族传统文化、长白山文化、鸭绿江文化交融共生的独特气质。

  “现在回过头看,正是这5年的反思和沉淀,为果园村向高质量乡村游转型蓄力。”李寿福说,近两年,果园村旅游人气渐旺,尤其是南景区再度迎客以来,旅游经济复苏态势显著。现在,果园村发展旅游业也有了新目标——利用果园村品牌,为长白县县域农产品搭建销售平台,帮更多村镇走上加快发展之路。

  产城一体

  生产、生活、生态高度契合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选准产业来支撑农民增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都是题中之义。

  某种程度上,可从辽源市东辽县金州乡产城一体化建设中寻找经验。

  2013年,金州乡跻身吉林省22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单位之一,引进龙头企业“资本下乡”,带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

  初秋时节走进金州乡,稻谷丰登,花香四溢,游人如织。举目远眺鴜鹭湖景区,蜀葵花海、满山枫叶,争奇斗艳;高空热气球、七彩滑场,浪漫迷人。

  “把土地流转给金洲公司后,我和爱人都在公司上班。我在工地开钩机,一个月能赚7000多元;爱人在糯玉米加工厂打工,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55岁的双福村村民张云吉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自己种地,每年至少要在家呆80天。我俩干农活的总收益,一天不足150元,比打工的收入少多了,农民也得计算时间成本啊。”

  在金州乡,像张云吉一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还有很多。他们在金洲公司现代农业生产链条里当产业工人,在鴜鹭湖原汁原味的田园景区里接待游客,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几年来,金洲公司通过整合金州乡湿地、林地、耕地等生态资源,打通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产品产加销、生态农业观光、田园综合体等各环节。曾经默默无闻的小乡镇,而今已经形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生态游、农业休闲游、湿地保护游、水利风景游、民俗体验游、冰雪文化游等旅游品牌。同时,旅游业提供丰富就业机会,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导入到生态经济新格局中。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金州乡城镇化的新型驱动力。下一步,我们将推动金州乡向田园综合体升级。”金洲现代农业公司总经理助理赵铁言简意赅地说。

  在长春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师曹晶看来,金州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形成“旅游+生态+现代农业”生态产业闭环,在带动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释放出良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旅游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剂‘良方’。在因地制宜地开发乡村游过程中,不妨挖掘乡土特色、人文特色,加强对旅游产品、文化创意旅游活动的高质量开发。”曹晶说。

编辑:田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