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省工业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吉林日报  2018-09-06 09:24:34

  原题:活力涌动 足音铿锵——吉林省工业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吉林日报9月6日讯(记者 王丹):编者按:2018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攻坚克难,经济发展呈现出质量更高、结构更优、人气更旺、环境更佳的特点。本报从今天起,在“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推动高质量发展”专栏,集中报道吉林省在发展工业经济、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的亮点。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

  循着党的十九大指明的方向,把发展的聚光灯聚焦到白山松水间——吉林省正在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引进增量、盘活存量、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传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转化不断加快,创新活力逐步释放。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6.2%,同比提高24.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9个百分点。

  吉林,正稳中有进向着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转型,以质为先

  经济新常态,亦是经济转型关键期。转型如中流击水,惟以质为先者进。

  车间内,机器轰鸣、热气腾腾,不同作业区域被各式护栏分割得井然有序。“不转型,永远不知道企业的能力有多强大。”通化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公司董事长韩一泉发出这样的感叹。

  过去,这个曾经亏损过亿元的企业,如今通过以建设高标准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突破口,成功实现转型。企业生产的通石牌系列产品,成功打入美国、哥伦比亚和古巴等市场,成为吉林省大型石油装备出口的第一品牌。

  同样,在白山琦祥纸业公司也正经历一场变革。今年,公司又投资10亿元,扩建一个年产50万吨的新项目,届时产能将达到110万吨,居国内同行业前列。像琦祥这样的老企业,过去因纸业市场不景气,无法维持只有破产。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重组后主打“循环经济”牌,冲着高档包装用纸全力攻关,去年已经成为了东北三省包装用纸的龙头企业。

  举旗心有方向,落棋胸有成竹。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吉林省保持战略定力,坚决向高质量发展转向用力。7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省委省政府关于以数字吉林建设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举数字吉林建设的旗帜,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极,吉林省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产业结构的更加优化,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带来的是吉林省新产业新动能茁壮成长。

  总投资4亿元的辽源鸿图锂电隔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000万平方米/年锂离子电池隔膜二期项目现已投产。公司总经理张汉鸿说:“公司凭借产品质量与技术优势,已成为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供应商。由于成功替代进口产品,公司产品先后通过了三星、LG、住友、帝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认证。”

  创新的活力,可以让传统企业萌发新枝,也能让新兴产业加速起航。眼下的吉林,医药、生物化工、新材料、光电子等新兴产业层出不穷,新的增长点不断破茧而出。

  突破,迎来生机

  松江流碧,龙山染霞。

  吉林石化作为共和国的“化工长子”,历经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磨炼取得辉煌后,一度在低谷徘徊,亏损连连。但在2017年,企业取得建厂以来的最好成绩,盈利50多亿元。

  “追求高质量就能带来高效益。”总经理孙树祯说,这几年,集团研发的高端ABS树脂深受格力、海尔等企业青睐,航空煤油项目填补省内空白。

  近年来,改革、创新、解困、突围……这些关键词伴随着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一路走来。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吉林省的国企改革可谓“道阻且长”,一路走得艰辛,但走得坚决。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深刻论述,提出“三个有利于”,首次为国有企业改革确立了价值判断标准。

  吉林省紧跟中央深化改革“1+N”政策文件出台进程,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出台了发展混合所有制、完善国资管理体制、薪酬制度改革等配套文件,形成了“1+18”改革政策文件体系,进一步增强了改革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自我革命,驰而不息。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新红旗让梦想成真”——中国一汽红旗品牌战略发布会举行;7月10日,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在柏林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充电基础设施及智能网联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8月1日,中国一汽全力打造的红旗绿色智能小镇建设在长春启动;8月30日,随着一汽—大众年内启动的第四座新工厂华北基地的建成投产,一汽—大众全国五大基地战略性布局基本完成……

  上半年,中国一汽高质量发展轨迹清晰而又强劲:1月至6月,企业累计销售整车171.25万辆,同比增长7.1%;红旗品牌累计生产整车9235辆,销售整车9363辆,同比增长322.6%;一汽解放实现销售19.08万辆,同比增长20.9%。

  “一汽集团作为东北最大的国有企业,必须要做改革排头兵,只有这样才能把以前没有释放出来的资源、能力,释放出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留平的话语中,表达出一汽改革意愿的坚定与改革步伐的果断。

  伴随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化,一汽对原有“技术中心”进行重组,设立了研发总院和造型设计院,强化红旗产品的开发。将整车开发业务下沉到了奔腾事业本部和解放事业本部,形成研产销一条龙的体系,强化市场需求的快速对应。人事改革使干部年轻化得以实现,一汽中层干部平均年龄下降5岁。经过改革洗礼,一汽“大象”般的身躯,终于可以快节奏地“跳舞”。

  在经历了钢铁寒冬之后,通钢人迎来了春天。

  走进通钢集团公司第一钢轧厂车间,只见钢水奔流,天车轰鸣,流水线上火红的钢材缓缓推送……通钢在去年实现扭亏为盈的基础上一路高歌猛进,上半年生产经营再创佳绩,产值增长64.5%,利润比原计划超出1.29亿元,多项经营指标均创下建厂以来最好水平。

  通钢的捷报缘于他们奋力迈出了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化的可喜一步。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以提升效率、效益和价值为改革方向,推行事业部制改革,实现了市场与生产的无缝衔接。通过组建研产销一体化推进机构,实现经营主体向市场端前移,全力提高单位产品创效能力。

  凤凰涅槃,在吉林国企改革舞台上不断上演,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重新挺起了吉林振兴的脊梁。

  创新,才有活力

  创新,是时代的脉搏,也是发展的动力之源。

  如何创新?

  “改”!吉林化纤用行动作出回答,大力推动技术改造,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实现从低端向高端的跨越。

  在吉林化纤碳谷公司的碳纤维原丝生产线上,乳白色的丝线在设备间穿行缠绕,一束“发丝”由万条甚至几万条细丝组成,轻如蝉翼,硬胜钢铁。

  就在不久前,吉林化纤自主研发的48K大丝束碳纤维原丝顺利通过碳化并批量生产。碳化效果远超预期,是继24K碳纤维成功市场化后,吉林化纤又一碳纤维新产品。

  “我们当初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实现‘黑黄金’碳纤维国产化,并替代进口。”吉林化纤碳纤维研发团队负责人、碳谷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海鸥感慨万千。

  其实,早在2017年,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24K大丝束碳纤维原丝时,在产品质量达到T700级成本就下降了接近一半。当时这一首创之举突破了困扰国内碳纤维行业近60年的技术瓶颈,我国大丝束碳纤维在技术、规模、成本和质量上,具备了与国际领先企业竞争的能力。

  中车长客,中国动车组和地铁车的“摇篮”,是亚洲最大的轨道交通运输设备研发和生产基地,具有“世界速度”的中国高铁和优质轨道客车,服务于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

  近日,中车长客凭借对磁浮技术的深度掌控,中标我国首条磁浮旅游专线,迄今为止,中车长客是我国轨道装备制造业唯一拥有高速磁浮车辆实际运营经验的企业。列车采用常导电磁悬浮和车载短定子直线电机牵引技术,最高运行时速达120公里。首列车预计将于2019年6月交付。

  创新,不断提升着企业产品竞争力和产业发展突破瓶颈的解决方案,让企业驶入可持续发展的“蓝海”。

  今年4月24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对外发布了“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主要城市的高清卫星遥感影像,让世界近在眼前。

  “如果把大型的光学望远镜比作人类的‘千里眼’,那么用这种碳化硅镜坯做出来的反射镜就是‘千里眼’的‘角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先进光学与结构材料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张舸博士自豪地向记者介绍着他的碳化硅镜坯。张舸告诉记者,目前,这一技术打破了国外对中国反射镜材料的技术封锁,标志着我国在大口径光学材料制备领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对中国国防建设和空间探测与开发事业具有划时代意义。

  随着创新之花在吉林大地铺陈开来,吉林省这些创新型企业正在塑造着面向未来的新型经济,助推吉林省在新一轮经济振兴中实现跨越发展。

编辑:田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