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平唱响精神扶贫主旋律
吉林日报  2018-08-17 09:11:07

  原题:“自信、自立、自强”——四平唱响精神扶贫主旋律

  四平唱响精神扶贫主旋律

梨树县举办“吉林巧姐”草编培训班,让贫困妇女掌握一技之长。周丽梅 摄

  四平唱响精神扶贫主旋律

双辽市茂林镇喜善村贫困户刘立华的猪舍干净整洁。 王秀 摄

  四平唱响精神扶贫主旋律

伊通镇西宋村贫困户张子军孵化的鸡雏,马上就能出售了。袁松年 摄

  四平唱响精神扶贫主旋律

铁西区平西乡任家村贫困户刘洪斌和老伴儿翟玉珍,在自家菜园摘豇豆。王秀 摄

  吉林日报8月17日讯(记者崔维利 袁松年 王纪佳 王秀):在脱贫攻坚战中,有一场战役必须打赢,这就是“精神扶贫”;在“精神扶贫”战役中,有一个制高点必须抢占,这就是“自信、自立、自强”。

  近年来,四平市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志智双扶,打造脱贫新引擎,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高亢的主旋律中,闪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

  有底气的自信——

  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四平通过思想引领、载体推动、文化提振等措施和途径,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精神扶贫”与“物质脱贫”同步推进,大力营造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争做有责任、有担当、有追求的新型农民。

  实施“贫困村核心价值观提升工程”,与市脱贫办共同确定了30个贫困村,作为今年提升对象。分类研究制定了7个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设置核心价值观公共宣传栏和“好人榜”、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墙、制定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开展家风教育,引导贫困村的风气向上向好。加强农村文化涵养,各县(市)区贫困村公益演出已完成40场,公益电影播放已完成4100余场。积极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开展“送图书到村屯活动”,赠送发放了4100张购书卡和3万余册民生读本。

  在基层广泛开展新时代传习所宣讲活动。四平市委依托全市1588个新时代传习所平台阵地,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市关于扶贫开发、脱贫攻坚重要会议、重大决策部署、显著成就和相应配套政策措施等内容。年初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四平市法学法律工作者走进贫困村“新时代传习所”开展送法进基层活动,已开展法律讲座20余场。深入开展“千人万场宣讲十九大精神”活动,各级各类宣讲团成员齐上阵,全方位、多角度、面对面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理论阐释、政策宣讲,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渔”既包括积极向上的观念,也含有切实可行的路径。思想引领,“引”的是自尊、自爱的意识和理念,“领”的是自信、自救的路径和方法。

  双辽市茂林镇喜善村的刘立华,“多灾多难”:父母身体不好,每年光吃药就得近万元;妻子脑出血,又花了3万多元,还留下了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孩子上了大学,每年学费、生活费也要一大笔钱……一家五口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他一人身上。

  村支部书记李建庆和刘立华商量,可不可以试着养猪?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就得想法子赚钱啊!村里帮忙筹措资金,刘立华的猪养起来了。母猪下了崽,村干部都出面联系买家。村里还帮助他家办了医保、学生助学贷款、信用贷款贴息等,省了不少钱。“2016年我就脱贫了,人只要精神不倒,日子再难都能熬出头!靠养猪我把贷款还完了,女儿也顺利毕业实习了。今年上半年,卖猪崽卖了1.6万元,除了还债,还有了点儿积蓄。下一步,我要扩大规模,早日发家致富。”意气风发的刘立华说。

  有底气的自信,一定离不开“物质建构”,说白了就是脱贫的技能。四平市强化技能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激发出兴业创业的内生动力。

  梨树县盯住“草编经济”搞技能培训,让贫困妇女掌握一技之长。从今年初开始,共申请资金12万元,先后在四棵树乡、蔡家镇、小宽镇、榆树台镇举办了4期培训班,培训妇女300余人。7月12日,闷热异常,技能培训课却没受到影响。原来,梨树县别出心裁,将小宽镇新风村的“吉林巧姐”草编培训班,从屋里搬到了屋外的树荫下,吸引了50多位正在纳凉的村民。大伙七嘴八舌地议论说,政府送技术上门,再不学真就对不起了。新风村建档立卡贫困妇女于淑珍,是聋哑人,丈夫又常年瘫痪在床。虽然沟通有障碍,但她肯用心,学成为一名草编巧姐,一年来从草编中获利3000多元。

  “学习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伊通满族自治县靠山镇姜家村一屯贫困户温文军的自信,就建立在学习上。温文军家耕地少,老母亲常年卧病,哥哥智力障碍不能务工,弟弟脑瘫不能自理,两个女儿都在读书,一家人的开销全靠温文军夫妻种地硬撑,日子艰辛可想而知。

  这些年,温文军利用农闲时间,自学了摩托车和电动车维修、瓦工等技能,妻子也经镇劳保所培训,开始到周边城市务工,做过服务员、洗碗工、物流搬运工……夫妻俩总是边干活边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温文军在总结脱贫经验时说:“技不压身,技术就是金钱。这不,有了各种技能,就总有人找我干这干那。我还科学利用家里的土地,种上各种农作物,遇到技术问题,就去问帮扶单位和包保责任人,回来一点一点照着做,收入也很可观。”

  温文军家的日子慢慢有了起色。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和女婿在长春经营一家电商公司,时常能寄来钱款贴补家用。小女儿由于成绩优异,对口升学已保送至省内高校就读。教育女儿的成功经历,更加坚定了温文军通过学习摆脱贫困的信心。

  榜样的力量无穷。四平放大典型引领作用,把那些努力脱贫致富的贫困户选树起来,形成一批立得起、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发挥辐射作用。

  “我叫刘伟,岫岩村五社村民。我发言的题目是《我脱贫我光荣》……”5月18日上午,在梨树县白山乡政府的大会议室里,正举行脱贫户表彰大会,刘伟代表乡里的脱贫户发言。

  刘伟,是2016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017年末就脱贫了。脱贫速度这么快、效率这么高,是因为村里的帮扶双管齐下:村书记叶大学个人出资3万元给他买了猪仔和饲料;乡里让他参加夜校学养猪技能。

  刘伟的发言在参会的贫困户中引起一阵“骚动”,大家议论纷纷。

  除了刘伟,白山乡还有13个“苦干脱贫光荣户”受到表彰。整个梨树县,一共有16个乡镇的166名脱贫户获奖,县里颁发了“我脱贫我光荣”的金色牌匾,每人还奖给一台品牌洗衣机。

  有作为的自立——

  由“背着走、扶着走”到“跟着走、自己走”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曾是一些贫困户的写照。等靠要思想不破除,脱贫目标不可能实现。“破除”的要点,是由“背着走、扶着走”,逐渐向“跟着走、自己走”转变。

  两年来,全市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37场,提供就业信息8000余条,提供职业指导1067人次,组织1145户用工企业进行现场对接,提供创业项目47个,714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部分得以实现。

  双辽市辽南街工商村60岁的李玉财,因小儿麻痹被鉴定为肢体三级残疾并患有脑梗,不能干重体力活。儿子离婚后外出打工,多年不联系,老两口与孙子相依为伴。

  李玉财有脱贫的意愿,但一缺资金、二缺技术。“对这样的贫困户,就得‘扶着走’。”工商村村支部书记张权说。自2015年起,张权成了李玉财新的结对帮扶人。当年,张权帮李玉财贷款10万余元,用来修建大棚;2017年又帮他申请了2.9万元的补贴,用于建标准化地窖;村里还出资帮李玉财买砖盖房子。现在,李玉财已经有了三栋温室大棚和一个100立方米的蔬菜储藏窖,双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还经常来这里做指导。去年,李玉财靠卖蔬菜和苗,赚了2万多元,基本脱贫。因为技术过关,养苗用的时间短,他卖的苗很抢手,价格比别人高出一截。李玉财兴奋地说:“今年我打算多养苗,争取赚3万元!”

  铁东区叶赫满族镇英额堡村的林九江,是“跟着走、自己走”的典型。古稀之年的他依然精神矍铄,在自家炕头上讲起了自己的“脱贫史”:“我这一辈子是包地、放羊、种瓜都干过,可因为缺少技术、经验不足,干啥赔啥。2015年,我被村里确定为贫困户后,村里出人教我学技术,现场做指导,四平市兴大纺织有限公司还出资将我家的土坯房变成了两室一厅的砖瓦房。有了技术和新房,我卯足劲儿干,去年底就摘掉了贫困帽子。”

  来到林九江家的后院,高高的笤帚糜子随风轻摆,猪舍鸡圈规规矩矩地分置在院子两侧。林九江笑道:“我现在除了养鸡和猪仔,家里的地还种了笤帚糜子。去年我扎了1600把刷帚,可不怎么好卖,驻村第一书记、四平市交通运输局驻村工作队队长马全就发动身边同事亲友、雷锋团成员帮我卖,几天就销售一空,卖了3200元,加上卖猪仔的1.5万元,赚了不少。今年马书记说让我把笤帚糜子扎成笤帚,这样好卖些。我还打算下一步种些木耳。”

  有奔头的自强——

  由“被动脱贫”到“自主脱贫”

  四平把“精神扶贫”作为突破口,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营造出“想脱贫、能脱贫、会脱贫”的浓郁氛围。“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观念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这方面,潜力是相当大的!”四平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说。

  “这次收的菜有三种,豇豆是220元、冬瓜和黄瓜是90元,一共310元,您收好!”四平宏宝莱饮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主任刘猛,拿着本子对74岁的贫困户刘洪斌说道。

  刘洪斌和老伴儿翟玉珍是铁西区平西乡任家村人,对宏宝莱的工作人员到家里收菜,已经习以为常。他们育有三儿一女,两个儿子是聋哑人,刘洪斌有脑血栓,欠下了大笔的医药费。2015年,刘洪斌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负责包保刘洪斌家的铁西区区委办党支部帮其办理了低保户,每年发放低保费1880元,并协调宏宝莱饮品有限公司食堂长期订购刘洪斌家种植的蔬菜。刘洪斌说:“头几年真是挺难熬,感觉生活没啥指望了。自从被确定为贫困户,帮扶干部三天两头就过来帮衬着。我的两个聋哑儿子也在宏宝莱公司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去年,我们老两口尽心尽力打点这3亩菜园子,品种多、质量好,一年卖菜收入2万来元,也脱贫了。”

  伊通县伊通镇西宋村贫困户张子军,因天生小儿麻痹,肢体残疾,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但张子军擅长孵化鸡雏,他想依靠自己的特长,搞家庭孵化养殖。在县、镇扶贫办与农村信用社的协调和西宋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张子军的家庭孵化场出了三批鸡雏,都被预订一空。张子军说,估计年收入能达到上万元。

  伊通县三道乡前瓦村一组61岁的刘纯因多年肝硬化、肝腹水丧失了劳动能力,老伴、儿媳都有病,全家仅儿子一人能正常干活。2016年,刘纯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包保干部多次来到刘纯家中,动员全家一起找路子、谋项目。这时,正赶上镇政府附近的一家快餐店要出兑,刘纯和家人商量后,东拼西凑,并在各级包保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兑下了这家快餐店。刘纯儿媳张丽影,虽身有残疾,但却是店里的主心骨,每天忙里忙外,收钱找零、下厨掌勺。刘纯儿子刘新宇,为拓宽小店的经营种类,又在小店增添了麻辣烫、米线和炸串等美食项目,深得镇上居民喜爱,小店因此客流不断。

  营城子镇打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喜全,向记者讲述了他脱贫的心路历程。张喜全今年62岁,和妻子都有慢性病,常年吃药花钱不说,还都不能干体力活,家里的房子也是危房。2013年12月,张喜全被纳入贫困户,享受各项扶贫补贴。与很多人不一样,“建档立卡”了,张喜全夫妻俩没怎么兴奋,反而有些不安:“我们这样的情况,啥时候能摆脱贫困啊?这不是拖累政府嘛!”因为长期处于贫困中,夫妻俩没了自信,怕辜负了好政策。

  转变发生在2017年。镇政府和打草村帮助张喜全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张喜全和妻子住进新房,心里顿时开朗起来,精气神也足了。“国家扶贫政策真是好,我们这样的家庭也能住上这样的大房子,一定得好好干一场,这样才能心安。”

  为了让张喜全脱贫,村里也帮着出谋划策:“村里有四大项目,就是鸡、猪、牛和榛子。养牛利润大,但是成本高;养鸡和猪的成本小点,最好还是养鸡和猪。”最终,张喜全不仅养了鸡和猪,还借款养了牛。他每天起早贪黑,地里、家里干得热火朝天,妻子也没闲着,也在家帮着喂鸡、喂猪。

  如今,张喜全家的庭院养殖有了规模,加上7亩地,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脱贫主要还得靠自己。除了这些收入,只要一有空,我还会在附近镇上打零工,可以赚点闲钱。”张喜全满眼都是希望。

编辑:田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