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彩雕作品《九鱼聚财》。吴庆年 摄影
国际在线吉林频道报道(陈施):“这个葫芦画得漂亮。”“看上面的鱼,像真的一样。”……在长春巴蜀映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交流中心展厅门口的一个架子上,各种彩色葫芦吸引了很多游人的目光。
葫芦上画的金鱼、花朵、人物,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这些精美的作品是由葫芦彩雕第三代传人张铁梅创作的。近日,在交流中心的展厅内,国际在线吉林频道采访了张铁梅。
张铁梅葫芦彩雕作品。吴庆年 摄影
从事葫芦彩雕20年对工艺进行创新
葫芦音近“福禄”,同时,葫芦里面长籽,有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寓意,人们通常把它当作吉祥物。很多民间手艺人在葫芦上刻字雕画,使其成为供人欣赏的葫芦艺术品,也成就了葫芦雕刻这门技艺。
今年63岁的张铁梅从事葫芦彩雕工作已经20年,她对每件作品从设计到工艺都精益求精。
在展厅内,张铁梅戴上老花镜,拿起画笔和葫芦,开始熟练地勾勾画画。葫芦上的每一笔线条都极其精细,一会儿工夫,葫芦上就多了一朵漂亮的牡丹花。
“我尝试在葫芦的底色和花纹连接处做渐变,以往这种画法只运用在花瓣上,你看,这样一来,整体图案就更加立体了。”张铁梅指着作品说。
谈起葫芦彩雕这门手艺,张铁梅说:“我受爷爷和姑姑的影响,爷爷把成熟的葫芦摘下来,在上面烫出福字,姑姑耳濡目染,又将一些简单的图案和雕刻画在葫芦上面,很漂亮。”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摸索,张铁梅又对这门工艺进行了创新,创作出葫芦镂空、浮雕、线雕、彩绘、组合、镶嵌、描金、描银、串珠等工艺技法,让原生态的葫芦增添了新意。
张铁梅早期的作品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个葫芦彩雕都由福字和图案结合的,而现在她的作品开始带有主题和故事情节了,如《红楼梦》《水浒108将》等作品。
张铁梅(左)接受国际在线吉林频道采访。吴庆年 摄影
为找到优质葫芦赴山东、河北等地挑选
手艺创新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每道工序都要精耕细作,同时还需要扎实的书画功底。1972年,张铁梅拜师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韩在贤;1985年,她考上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中国画;1991年,她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98年,她开始了葫芦彩雕的创作。
“想做出好的作品,要从选葫芦开始,还要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设计,腰粗的葫芦可以画人物,腰细的可以画各种图案,雕刻出线条后,再进行上色、描边、喷光油,最后配上装饰才可完成,所以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张铁梅说。
张铁梅说,挑选葫芦是第一道工序,也是比较耗时的一步。为了挑到好的葫芦,她经常去山东、河北等地农户家中购买,一挑就是一天,选好后还要打皮、晾晒,一个葫芦需要晒两年才能使用。
张铁梅葫芦彩雕作品《白天鹅》。吴庆年 摄影
“做葫芦彩雕时,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要能坐住板凳,这是个功夫活儿。”张铁梅说,“《水浒英雄赞》这个作品是用5年的时间完成的。”
2008年8月,张铁梅的葫芦彩雕《七仙女祝寿》和《吉祥京剧脸谱》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收藏。2009年10月,在第三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上,张铁梅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
2012年1月,她的“葫芦彩雕”被列入长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红楼梦》《水浒英雄赞》《京剧人物》等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及一些艺术家收藏。
张铁梅1岁半的小孙女丫丫抱着葫芦爱不释手。张铁梅 供图
作品走出国门在20多个国家设立展台
据了解,张氏家族的葫芦彩雕工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经三代人的传承,如今张铁梅的作品已经代表中国走出国门,在朝鲜、日本、德国、丹麦、瑞士、波兰等20多个国家设立了展台,展台上还标注了“中国吉林”的字样,让更多的人看到葫芦彩雕这门艺术。
同时,张铁梅希望葫芦彩雕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现在,她的儿媳成了葫芦彩雕的第四代传承人,她也有很多学生。“现在我1岁半的小孙女丫丫也被我选为第五代传承人了,我希望这门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葫芦彩雕的艺术性,认可它的文化价值。”张铁梅说。
未来,张铁梅也有自己的规划,她要将《三国演义》《西游记》里的重要情节雕刻在葫芦上,做出更多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