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一条河 造福一座城”。
伊通河是长春的母亲河,正是这条河流,孕育了长春,写下了长春最初的历史。2017年,长春伊通河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伊通河也从原来的“臭水河”变成了一条水清景美的“新河”。
实地踏查:居民给南溪湿地公园打高分
2017年的12月长春室外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温度,初显了大东北的特色。此时的南溪湿地公园里,树木、草地上挂着一层淡淡的白霜。作为伊通河综合治理的重要部分,南溪湿地公园已在201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此刻静静的公园里,游人不多。一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老人,正在公园的小路上锻炼身体,帽沿儿上泛起了一层白霜,双颊绯红。
老人一开口,就能让人听出来外地口音。一问才知道,老人姓徐,老家在安徽。随儿子来长春定居,已两年有余。
“当时儿子要留在东北,我是坚决反对的。”唠起“家在长春”的话题,老徐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当初儿子大学毕业后要留在长春,他是反对的。后来,孙子出生了。“说心里话,我本不想来,可是孙子要有人帮忙照顾。没想到,在长春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就爱上了这里。”
老徐来长春后,住在南四环,眼看着家门口的公园建起来。
“通过这个公园的建设,我看到了长春的未来。一是项目建设速度快,设计又很现代,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二是城市管理者为百姓谋福利的劲儿,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徐说,“美景就在家门口,陶冶性情又能健身,我是建设南溪湿地公园受益者。”对于这里,老徐给它打满分。
老长春人:“母亲河”变模样 重拾儿时记忆
六十余载岁月变迁,老河新貌又让老长春人重拾童年记忆。
家住伊通河畔的袁女士,已经年愈七旬,就出生在伊通河岸边。如今,还住在伊通河岸边。
“我家就在东大桥附近,我在那儿出生,在那儿长大,看着伊通河发生了巨大变化。”袁女士的回忆,是伊通河变化的缩影。
袁女士说,儿时的伊通河,河水湍急,到了夏天,是小伙伴儿嬉戏的好地方。河边的稻田、青蛙,还有芦苇荡,都是儿时游乐的天堂。那时,大河里可以捞鱼,是不少家庭“打牙祭”的好食材。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水越来越臭,丰水期脏水泛滥,枯水期时常干涸。
“大概十年前,有一次我去二道区办事儿,正好经过伊通河,那里河床都干了,看得我好心疼。”袁女士说。
“通过这么多年的治理,今年的伊通河变化最大,我每天都去河边走走,仿佛又回到了儿时。”袁女士现在特别爱在河边拍照,晒朋友圈。要把“母亲河”的变化告诉身边的朋友,让所有人都为幸福的大长春点赞!(文 姜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