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吉林一号”幕后英雄:一支年轻技术团队
2018-02-06 16:32:48  |  来源:国际在线  |  编辑:田东艳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运输”吉林一号“视频07、08星车辆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返回。摄影-吴庆年

  运输“吉林一号”视频07、08星车辆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返回。摄影 吴庆年

  国际在线吉林频道报道(于明杰 陈施):“吉林一号”视频07、08星成功发射后,“吉林一号”星座已有十星在轨,星光熠熠,初具规模,这在中国商业航天卫星领域引起极大反响。卫星成功发射的背后,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工作人员正在工作。摄影-吴庆年

  长光卫星的科研人员正在工作。摄影 吴庆年

  近日,国际在线吉林频道走进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走近“吉林一号”背后的英雄。让人意外的是,这群技术人员八成是90后,就是这样一支年轻有活力的队伍实现了吉林人民的“飞天梦”。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工作人员在车间内工作-。摄影-吴庆年

  工作人员在车间内工作 。摄影 吴庆年

  谈及长光卫星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家都说,这起源于一位老科研工作者的雄心壮志……

  2006年,时任长春光机所所长、现任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宣明,用超前的理念提出以载荷为中心的卫星设计方法,并自筹经费开展以载荷为核心的技术研究。长春光机所当时在航天光学遥感领域处于国内先进地位,拥有光电子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空间光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创新平台,并为国内其他卫星生产提供部分配件。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车间内摆放的视频星模型。摄影-吴庆年

  车间内摆放的视频星模型。摄影 吴庆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存放卫星的包装箱。摄影-吴庆年

  运输卫星的包装箱。摄影 吴庆年

  “既然可以为卫星提供配件,那我们也可以自己研制商用卫星。”宣明以一种“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使命感,以及对商业卫星未来巨大发展前景的敏锐嗅觉,提出了这一大胆的想法,“要打破国外对商业卫星的垄断局面,让中国的企业和政府部门及时用上自己的卫星传输回来的影像。”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车间内”一箭四星“模型。摄影-吴庆年

  车间内“吉林一号”一箭四星模型。摄影 吴庆年

  于是,宣明选派出10名硕士研究生分赴各地,以研究商用卫星为课题,不断钻研、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正是这个举动谱写了中国民用商业卫星研究史上的新篇章。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车间内摆放的配合“吉林一号“工作的无人机。摄影-吴庆年

  车间内摆放的配合“吉林一号“工作的无人机。摄影 吴庆年

  就在这群以研究商业卫星为使命的技术工作者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不断成熟时,吹来了政策的东风——国家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同年12月,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以研制商业卫星为理想的“长光人”,铆足了干劲,开创出了中国商业卫星发展史上的“长光现象”、“长光效率”。

  长光卫星总装“第一人”

  国际在线吉林频道报道(陈施):“用脑思考、凭心创造,把简单的事情做完美,总装工作没有速成法。”她叫高飞,是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工程总装及检测工程师,从2013年起到现在,已成功发射的10颗卫星均由她总装,长光的师弟师妹们都说,她是长光卫星总装“第一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高飞接受国际在线吉林频道采访。摄影-吴庆年

  高飞接受国际在线吉林频道采访。摄影 吴庆年

  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长光卫星的顶尖人才,高飞明晰研发卫星这项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一直默默坚持奋斗着。

  十多年来,卫星研究已经融进高飞的生活。从2002年,高飞在长春光机所读光机工程专业开始,她就与卫星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随后,她开始在长春光机所做结构、零件、部件的检测工作,其间还参与了神舟飞船手柄的检测工作。正因为有着丰富的经验,2014年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伊始,高飞作为第一批科研人员进驻公司。 由于业务素质过硬,卫星总装的重任就落到了她的肩上。回想起2015年总装第一颗卫星——“吉林一号”一箭四星时,高飞说:“那时压力很大,公司里没有人做过总装工作,我就去别的地方学习,但每颗卫星的结构特点都不一样,所以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现状去融会贯通。学习归来,要将所学运用到‘一箭四星’上,并且根据研制卫星的特点制定总装规程。”  那段时间,她度过了两个月的“魔鬼训练期”。

  卫星总装工作极具挑战性,高飞从不休周末,而且几乎每晚都在10点以后下班。“航天结构产品具有不可维修性,为了保证零失误,每天下班回到家,我都要把一天所有的总装工作在大脑里过一遍,把不清晰的或风险点记录下来,同时还要对第二天的工作做出预估。”高飞说,“那段时间,连做梦都是卫星总装。”  就这样,通过团队5个人的配合,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一箭四星”的总装,这在业界看来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两次带队亲临发射现场  

    高飞两次带队到“吉林一号”一箭四星和“吉林一号”视频03星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前期大家都很兴奋,越是临近发射,我们心里越紧张。”高飞说。 “我参加过两次卫星发射,首星一箭四星发射时,我感触最深,因为它是我总装的第一颗星,从头到尾付出了太多的心血。”高飞说,“看它飞向太空,有种‘送女儿出嫁’的心情。看着卫星搭载火箭越飞越远,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这种激动的心情整整持续了一个月。”  商用卫星研制领域没有经验可借鉴,高飞带领着团队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总结。“团队里多是年轻人,所以学习总结特别重要,我要把团队的所有人都培养成像自己一样或是超越自己的人,这样才是成功!”她说。

  科研人员都是“超长待机”  

   长光卫星的科研人员都是“超长待机”模式,“为了更最高效地完成工作,大家都主动自发地工作,不离开自己的岗位,尤其是发射前期,因发射时间已确定,都往前倒推时间表,只为给其他部门留出更多工作时间,那段时间大家经常忙得忘记吃饭。”  为了工作,他们缺席了太多相聚的时刻,而这样的例子在长光卫星更是数不胜数。高飞分享了一个让她特别感动的故事,一个男同事在外出差,得知母亲患重病,从外地返回第一时间来到公司,把自己的工作进行梳理,每一步都详细记录在本上,安排妥当后才去照顾病重的母亲。  对于这个特别的工作,长光卫星的科研人员的家人也十分理解。“我们的家人知道这里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所以都特别支持我们。”高飞说。

  最难忘的是参与发射

  国际在线吉林频道报道(陈施):“卫星发射前最后一个步骤是易进完成的。”通过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科研人员介绍,国际在线吉林频道在公司车间找到了正在紧张工作的易进。  易进,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长光卫星测试与通信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他虽是80后,但在长光卫星已是元老级人物,曾四次参与“吉林一号”系列卫星的研制与发射。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易进正在工作。摄影-吴庆年

  易进正在工作。摄影 吴庆年

  “拔拖插”是卫星发射前最后一个环节

  因有着航天情怀,易进毕业后没有回老家,而是来到距家几千里的长春工作。 2014年12月长光卫星刚刚成立之时,易进作为首批科研人员被选入公司。随后,他参与完成了“吉林一号” 一箭四星中的“灵巧验证星”整星测试工作;2015年10月,参与了“吉林一号” 一箭四星发射。在2017年1月9日发射“吉林一号”视频03星时,他的任务十分艰巨,是整星测试组织人。 易进说,卫星发射中心有技术区和发射区两个工作区域,卫星运输到卫星发射中心,进入技术区测试厂房,要综合测试经公路运输后卫星各分系统的性能,完成加注阶段后,进行卫星与火箭对接前的热控整理工作,还需要完成与火箭对接和对接后的测试、整流罩扣罩,这样卫星与火箭便装成一体了;接下来进入发射区的工作,要完成设备的转场工作和在发射区各个地面通路的测试,卫星、火箭以及地面三个系统的电磁兼容试验,发射模拟演练,最终到正式发射前最后一步“拔拖插”环节。

  “‘拔拖插’,相比之前的研发工作不算是最难的,但确是发射前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关键的步骤。”他说,“首先要对整个发射场流程熟悉,拖插大约拳头大小,拔的过程需要一点体力,卫星发射前30分钟,卫星发射场的零号指挥通过对讲机将调度指令发到测试车上,接到指令后,需快速爬上4米高的塔架,掌握好力度并迅速拔掉和火箭相连的拖插,随后收好线缆,快速撤离,整个过程可以说市争分夺秒。”

  视频04、05、06星发射带队指挥  

   作为元老级研发人员,令易进最难忘的是参与“吉林一号”视频04、05、06星的发射,他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担任带队指挥,肩负起技术负责人的角色,主要是组织基地所有人员的工作、调控发射场技术方面的安排以及发射时和基地发射零号指挥对话。  发射场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易进几乎是昼夜奋战,压力巨大。“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天加班到凌晨4点,早上又马上投入到工作中,中间只睡了两个小时。”他说。可就是那一次的工作,让他变得更坚韧,更有担当,同时科研人坚持不懈的态度让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易进说,每次卫星发射成功,对于他和其他团队成员而言,都是一次快速的成长过程。在每一次发射中,每一位成员严谨认真、积极进取的精神都影响着其他人,自己总是被感动。

  每次卫星发射 家人都会准时观看

  2018年1月19日,“吉林一号”视频07、08星成功发射,而这次易进的工作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与发射前整个发射区、技术区的工作梳理。1月16日,他完成工作后返回,他说,这次要把工作交给新人,目的是为了培养新人。对于这份工作,他有着自己的理解——“既高精尖又神圣,我喜欢航天事业,因为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家人的鼓励和支持给予他更多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和家人虽远隔几千里,但是每次发射前易进都会告诉父母。无论多忙,父母都会准时准点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为发射加油鼓劲。

  易进说:“让更多的卫星奔向太空,为人类造福,刷新中国商业卫星新高度,这是我们长光人共同的愿望。”

  研发部85后美女高才生

  国际在线吉林频道报道(陈施):旁人看来,科研工作很枯燥,与“女生”组合一起更不被看好,然而她却乐享其中。

  她叫徐婧,一个活泼开朗的85后研究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目前在长光卫星测试与通信技术研究室工作,“卫星”、“美女”,在旁人看来两个完全不搭的词语却与徐婧紧密相连,她说这份工作给她带来最多的就是成就感。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徐婧正在工作。摄影-吴庆年

  徐婧正在工作。摄影 吴庆年

  “第一天上班感觉很兴奋”

  初见徐婧,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很健谈,是一个逻辑思维极强的女生。

  说起徐婧与“吉林一号”的故事,是从2015年4月份开始的。她说:“毕业回老家工作是我的愿望,机缘巧合下,我发现家乡有一家高科技的企业,于是参加考试,幸运的是从面试到上岗都非常顺利。”

  徐婧清晰地记得,那是她第一天上班,她说:“主任安排我到实验室工作,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卫星,特别兴奋,因为上学时学的都是理论知识,现在终于可以把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了。”

  当得知公司计划是2015年10月份以“一箭四星”的方式发射“吉林一号”卫星时,她很激动。

  徐婧的第一个工作内容就是从“一箭四星”的总测阶段开始的,先后参与了卫星桌面联试、联调、总装以及大型环境试验四个阶段。她解释说,测阶过程贯穿始终,卫星状态变化就需要重新测试。

  对于卫星模飞实验工作,徐婧感触很深。“卫星在轨期间不能断电,所以发射前要模拟100小时不断电的实验。”徐婧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徐婧正在和同事讨论工作。摄影-吴庆年

  徐婧正在和同事讨论工作。摄影 吴庆年

  亲临发射现场 感受极大震撼

  与卫星相伴两年有余,徐婧印象最深的就是现场参与“一箭四星”发射。“以前电视里经常看到的画面,白色的火箭耸立在山谷里,倒计时后,火箭一下就升起了。”她说,“而当真正亲临现场,参与这个过程时,感触就更加深刻了。”

  2015年10月7日中午,距离发射前还有40分钟,那是一种极为震撼的体验,也是最紧张的时刻。

  发射前不允许用电梯,工作人员要从约8层楼高的塔架上快速撤离,简直是争分夺秒,撤离后工作人员要在距离火箭3公里左右的观测区等待,零号指挥开始倒计时——“ 5、4、3、2、1”, 随着一声巨响,火箭升起来了。

  看到自己参与研制的卫星发射到太空,几名工作人员热泪盈眶,心中有一种不舍,更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打羽毛球最解压”

  徐婧的成长之路是用努力铺就的,从最初的参与“一箭四星”总测工作,到如今已可以独立完成测试工作。然而,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她选择用运动为自己解压。

  徐婧热爱科研,也爱生活。“我就两个爱好,一个是打羽毛球,另一个是跑步。”徐婧说,运动是最好的解压方式,不仅能让疲惫的身体得以放松,在运动中还能为自己难以攻克的工作找到一些灵感。“公司有健身房,我每周都会打三四次羽毛球,业余时间也会去公园打几拍。”

  谈到未来规划,徐婧说会将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一直做下去,为“吉林一号”星座成功布局做出自己的努力,一想到未来“吉林一号”138颗星座布局,会有自己的诸多付出,就觉得很激动。

  希望集齐20年发射纪念勋章

  国际在线吉林频道报道(陈施):“卫星发射期间,维护地面站接收系统稳定,并顺利接收到数据,这是我的工作,也是验证卫星的成功发射。”潘胜男说。

  潘胜男是一名90后男孩,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目前在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数据中心一室工作。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潘胜男接受国际在线吉林频道采访。摄影-吴庆年

  潘胜男接受国际在线吉林频道采访。摄影 吴庆年

  梦想成为“吉林一号”背后的一员

  潘胜男和“吉林一号”卫星的缘分是从2016年开始的。那年潘胜男读研三,恰逢长光卫星到吉林大学招聘,董事长宣明现场就长光卫星未来规划做了一场演讲。当时宣明董事长表示:“将打造中国最大的民营遥感星座,在2020年前发射60颗卫星,组成‘吉林一号’完整星座,在2030年前实现138颗卫星在轨运行,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数据获取和全球任意点10分钟内重访能力……”

  潘胜男听到这番演讲后备感振奋:“从这段演讲中,我看到了一位老一辈科研事业学者的极具远见、前瞻性的目光,这种品质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敢想敢做的勇气不仅开创了商用遥感卫星的先河,也是我加入长光卫星最大的动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潘胜男正在工作。摄影-吴庆年

  潘胜男正在工作。摄影 吴庆年

  已独立完成一套存储软件开发

  2016年11月,潘胜男进入长光卫星实习。实习期间,学习了网络架构,了解了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如何相互配合开展工作,并绘制了整个数据中心的设备的布局图。

  2017年7月,潘胜男正式入职,先后参与了“吉林一号”视频03星至08星的发射工作。在近期发射“吉林一号”视频07、08星的过程中,他的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发射前要查验数据中心设备运行是否正常,保证西安、北京两个控制中心专线通畅;发射后要等待数据传输,然后将传回的数据进行解析。

  2016年年末,公司确定自己开发相关数据系统。2017年,潘胜男主要工作重点是研发分布式存储软件,“以往的存储软件是外购的,业务类型满足不了所需,价格贵,没有可靠的保障性。”最终,经过5个月的设计、研发,他独立开发的系统已经全部完成。

  “两枚纪念勋章是我最大的骄傲”

  在长光卫星工作已一年有余,记忆最深的是卫星每次出征前,公司都会举办出厂仪式,董事长带领全公司的同事一起欢送卫星出厂;卫星发射成功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庆祝。之后,参与人员还可以领到一枚卫星发射纪念勋章。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潘胜男展示所获得的两枚纪念勋章。摄影-吴庆年

  潘胜男展示所获得的两枚纪念勋章。摄影 吴庆年

  潘胜男现在已经有两枚卫星发射纪念勋章了,一枚是“吉林一号”视频04、05、06星的勋章,另一枚是“吉林一号”视频07、08星的勋章,他把勋章摆放在电脑旁,阳光映衬下格外显眼。

  “卫星发射成功有我的一份努力,我很自豪,它激励我前行。”潘胜男说,“我的愿望是集齐10年、20年的卫星发射纪念勋章。”

  最年轻的技术人员

  国际在线吉林频道报道(于明杰 陈施): “卫星发射成功后,我有种孩子出息了的感觉!”说这话的,是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最年轻的技术人员袁建富。

  袁建富是2017年3月入职“长光”的,在父母眼里,他还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孩子,而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感觉自己迅速成长起来了,有种当了“家长”的感觉,而让他有这种感受的,就是前不久发射成功的“吉林一号”视频07、08星。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袁建富接受国际在线吉林频道采访。摄影-吴庆年

  袁建富接受国际在线吉林频道采访。摄影 吴庆年

  “能在家门口的高科技企业工作,幸福感超高”

  从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自家乡长春的高科技企业给袁建富递来了“橄榄枝”,让他喜出望外。在他看来,这不但是一家可以实现自己航天梦的“高大上”的公司,也是科技“独家兽”公司,稀有珍贵,前景大好。

  刚入职时,袁建富正赶上“吉林一号”视频04、05、06星进入测试阶段,看到师兄们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他特别想“一展身手”。但他还是按捺住性子,向师兄们学习,无论是软件还是测试设备,师兄们都耐心教,他虚心学。

  袁建富说,在“长光”大家都以师兄、师弟相称,虽然不是来自同一所学校,但是在商业卫星这个领域,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卫星‘双胞胎’运行状态特别好”

  袁建富所在的科室是测试与通信技术研究室,他说,测试工作就是查找问题、定位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卫星研制生产具有不可修复性,必须在组装前确保万无一失。

  对于第一次上手,袁建富印象深刻,那是“吉林一号”视频04星的桌面联调,他负责对接飞轮,将设备与中心计算机对接,观察通信设备是否顺畅、有无错误等。通过那次上手,小袁很快进入状态,并且快速熟悉了整套测试流程。

  “公司高效的运行模式,虽然让我感觉压力有点大,但是更多的是给了我们迅速成长的平台和机会,这个太难得了!”袁建富说。

  “吉林一号”视频07、08星测试时,袁建富就有了一定的经验,已经可以独立负责某个阶段的测试了,这让他异常兴奋。他说,每个人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一直感染着他。

  “大家看卫星发射直播,看到火箭点火,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会激动不已。我们看到那个瞬间,更多的是紧张,直到十几分钟之后,有数据传回后,我们才算松了口气!”袁建富说。

  在袁建富和他的同事们看来,“吉林一号”视频04、05、06星就是倾注了他们心血的卫星“三胞胎”,而“吉林一号”视频07、08星就是刚刚出息了的“双胞胎”。目前,这个卫星“双胞胎”运行状态特别好!

  这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为研制生产卫星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热情,正如袁建富说的那样——“卫星,几乎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别人的朋友圈内容特别丰富,我们的朋友圈都是关于卫星的,这些卫星是我们的兴趣所在,也是最令我们引以为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