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安市大力推动棚膜经济发展
2018-01-22 11:17:37  |  来源:吉林日报  |  编辑:田东艳

  原题:沃野“金”棚别样春——大安市大力推动棚膜经济发展亮点写真

  吉林日报1月20日讯(记者 陈沫 翟劲涛 通讯员 李凤先):千里沃野,放眼望去,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成方连片温暖如春,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井然林立……这是记者走进大安,驻足乡间田野所看到的景象。

  近年来,大安市设施农业的迅猛发展,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一座座大棚已然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棚”。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大安市的棚膜经济发展基础好,优势多,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搭建产业健康发展平台?2017年,大安在适度规模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做好产业延伸等领域积极探索,主动破题,一个个崭新的增收亮点呈现在世人面前。

  破题:集聚核心市场要素 向规模要效益

  隆冬时节,滴水成冰。但在大安市四棵树镇南山湾村富琳草莓园的温室大棚里,草莓新鲜欲滴。虽然草莓每公斤近百元,但大棚内仍是人来人往,不少市民携带家人前来采摘,尽情享受着冬季田园的悠闲与惬意。“每栋大棚收入10万元没问题。”草莓园负责人李丹信心十足。

  这只是大安发展棚膜经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大安市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以发展棚膜经济为着力点,依托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不仅涌现出四棵树德昌村等蔬菜屯、香瓜村,涌现出富琳草莓园、地海有机农庄等棚膜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同时重点打造46个标准化棚膜经济园区,形成了“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棚膜产业发展格局。

  据最新数据显示,大安市目前大棚保有量达到20500栋,使用面积2.1万亩,棚膜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4.8%,年产值11.2亿元。

  规模化是农业发展未来的方向。纵观大安市棚膜经济的发展,不难发现,棚膜经济发展正在以园区建设为主导,将土地、资金、人力等诸多市场要素集中起来,辐射带动城镇周边、交通沿线,实现梯次推进,规模发展的效益正在显现。

  大安市棚膜经济的规模发展,不仅有政策的支持,更有基础设施保障上的倾斜、聚焦。2016年以来,全市新建园区道路28.4公里,新打机电井822眼;新建2个占地6公顷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集中区建设完善了16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保证了产品市场化营销。

  发展棚膜经济,科技是基础,服务是关键。充分利用“科技之春”、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等资源,强化对棚膜技术的指导。积极推广四层、五层棚膜生产及中小拱棚生产、绿色有机生产等实用技术。开通农业科技“120”服务热线,聘请6名专家分区域现场指导,使从事棚膜生产的农民都学会配套实用技术,提高科技素质和经营水平。

  产业发展无止境。大安市计划到2020年,大棚数量达3万栋,成为全省棚膜经济优势产区。

  攻坚:“合作社+贫困户” 为脱贫增动力

  “今年拿到合作社分红1200元,加上到外地打工,这不就脱贫了嘛!”2017年底,舍力镇民强村贫困户姚海波拿到了第一年分红,“从来没想过会有这样的好事。”姚海波所说的合作社,是大安市碧泉种植专业合作社。

  碧泉种植专业合作社棚膜经济园区坐落在大安市舍力镇民强村,2017年,利用扶贫项目资金新建的200栋标准化蔬菜大棚竣工,自此,可辐射带动周边五个村屯脱贫的产业项目正式落地。

  以舍力镇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和西北五个方向延伸,民强村、民众村、东升村、新华村和民发村均在10公里的辐射范围内。“园区可带动周边五个村屯的200户贫困户通过大棚种植脱贫,每户一栋大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经营协议,从2017年起至2020年,以‘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每年每户贫困户分红收益1200元。”园区负责人李刚毅说。

  据介绍,今年园区栽植的主要作物为黄菇娘,每栋大棚产量在1600斤左右,由于采用大棚种植,同时内覆地膜,上市时间提前,每栋大棚的纯收入可达万元。

  同样,在大安市安广镇永强村,占地32公顷的永强村棚膜蔬菜园区也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走进园区,323栋大棚连成一片。“今年园区有245栋大棚种了西瓜,每栋产值7500元,245栋大棚西瓜纯利润可达135万元。”据园区负责人王贵福介绍,园区带动安广镇贫困户323户,贫困户以8000元入股,每年分红1000元,前3年分红3000元,2017年底一次付给贫困户,后3年每年2000元,一年一付。

  截至目前,大安市为贫困户发展棚膜经济财政扶贫资金2380万元,建设大棚1984栋,每栋大棚实现年收益5000元左右。

  嬗变:延伸产业链条 为转型添动能

  怎样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生机?如今,打破先生产、后销售的传统农业方式,使消费者参与到农业生产、管理等环节中去的“订制农业”持续升温。在大安市农业科技示范场,共8000平方米的种植体验大棚让不少市民过了把“地主”瘾。

  2017年夏天,大安市市民贾琳琳在农业科技示范场有了一块菜园。每到周末,她都会带着家人去菜园体验务农的乐趣,“订这个菜园一个是能吃到放心的绿色食品,一个是能观察作物的生长过程,涨知识,同时还能感受田园气息,让孩子更加热爱劳动,特别好。”

  据示范场负责人屈洪军介绍,示范场选出9个大棚做农业体验区,以50平方米为一个体验地,选择栽种春夏秋普及的茄子、黄瓜、豆角等10个品种的家常菜。每块体验地向农业体验者出租,一年收费500元。

  “我们的理念切合了一些都市人的需求,去年一推出便受到追捧,很快被订售一空,体验者达200多户。”屈洪军说,体验地的管理分为半托管和全托管,“半托管需要定期到农场管理自己的菜园,全托管是由园区负责管理菜园的工作人员进行除草、浇水、松土、种植等一切管理。”

  在示范场,除了农业体验区,还有科技观赏区、自行采摘区、休闲游乐区、农家乐餐饮区以及美食区。“去年,示范场经过反复研究考证,决定打造农业科技旅游观光园项目。”屈洪军说,打造这样一批项目,目的是发挥出示范场的展示功能、龙头带动功能、教育培训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现在看,这个路子选的没错。”

  私人订制、观光旅游、休闲采摘……这些以往传统农业无法想象的新业态,正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改变着一切,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体验,更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农业提质增效拓展出新的空间和想象力,更不失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可行性发展方向。

  “生态化、规模化、科技化将是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农业科技示范场这几个项目的联动开发,主动围绕市场调结构,也契合了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来看,示范场的三个农业主体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已经显现。”屈洪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