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扶贫路上的生命之光
2020-12-05 18:44:41来源:吉林日报责编:胡晓萌

  本报记者 马春雪 张敬源 裴虹荐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我省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有这样3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就是汪清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吴承龙,汪清县复兴镇党委组织委员、兴华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林,辉南县朝阳镇长青村第一书记刘正明。

  用信念坚守初心

  2020年9月7日,台风“海神”肆虐汪清,在防汛救灾、保护群众安全转移过程中,汪清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吴承龙突遇山洪暴发,不幸落水,猝然离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年仅47岁。

  坚守初心、主动担当,生前,他一直用实际行动感动着身边人。

  在负责全县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和驻村干部管理工作时,吴承龙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任务,全县603名驻村干部的基本情况、工作特点、特色产业、项目进展情况一周内基本掌握,一个月内“一口清”。在汪清县脱贫攻坚进入到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他忍着肾炎发作之痛,在大雪天深入到重点贫困村,与村干部一起再部署、再落实工作任务。连续奋战十几天,他跑遍了全县74个重点贫困村,每到一村都与驻村干部进行交流,走访了解贫困户脱贫情况,掌握脱贫进度,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他的言行深深地感动着驻村干部和村民。

  “抗洪抢险就是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洪水不退,我不走。”吴承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去年,台风侵袭汪清时,吴承龙就第一时间赶到了他包保的东光镇林子沟村。入村的公路被冲毁,河水改道,电停了,通信也断了,他不顾生命危险,紧急带着驻村工作队员与村干部一起转移危险地区群众,一起在河堤边上装土袋筑护坡。他在抗洪一线坚守了两天两夜,洪峰过境后,又迅速组织村民抗灾自救,蹚在污水中清淤排涝、清泥挖沟。

  每一次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吴承龙总是冲锋在前。今年9月,台风接连袭击汪清,他再次奔赴防汛抗洪一线,和驻村干部一起讨论防汛预案,查看险工险段。7日那天,台风裹挟着狂风暴雨而来,他再一次挺身而出,冲向抗洪一线,最终护得百姓周全,可他却永远地离开了。

  在扶贫的道路上,吴承龙倾尽心血,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与初心。

  热血真情洒沃土

  “小张队长是为了我们才牺牲的呀!”2020年9月7日,汪清县复兴镇兴华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林遇难噩耗传来,那些曾经得到张林关心帮助的村民们无比悲痛。

  当天,汪清县连续遭遇强台风袭击。年仅34岁的张林,在抗洪抢险、安全转移群众归途中,突遇山洪暴发,河边路基塌方,不幸被卷入滚滚的洪流中,落水牺牲。

  2018年初,张林克服了孩子小、无人照顾的困难,主动请缨,扛起了兴华村的扶贫重任。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着村班子赴外考察学习,研究论证,最终确定了发展黑木耳产业。他利用在“产业发展·书记加油”擂台赛上获得的壮大村集体经济50万元资金,组织承包2公顷场地,种植20万袋木耳菌。从场地平整、菌袋采购、木耳采摘到市场销售,每个环节张林都亲自参与、精心管理。在他的带动下,黑木耳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5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200元,这让老百姓第一次尝到了产业致富的甜头,也让兴华村有了长期稳定的脱贫项目。

  张林常说,脱贫要有里子,更要有面子,改变村貌最重要的就是能提起老百姓的精气神。每天天刚亮,他就带着村干部巡村入户,清扫村路、服务百姓,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危旧房屋一直是兴华村美丽乡村建设最大的难题,老百姓都不愿意拆,张林和村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做动员,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村里的17户危旧房屋全部拆除。兴华村还修建了特色村标、花海广场、文化墙等富有内涵的文化景观。

  翻开张林的日记本,朴实的文字记录着他在兴华村的点点滴滴,记录着村子的改变,也记录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8月6日到了张义有家,他卧病在床,明天给他买个床垫,这样他晚上睡觉就不会着凉。”“10月12日早上,徐茂年母亲家里漏水了,和村干部一起到她家中帮忙修水管……”类似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了,他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日志里,更牢牢印刻在心上。

  留给群众的承诺

  从辉南县高集岗中学副校长到长青村第一书记,刘正明迅速完成了从教育工作向脱贫工作的角色转换。2018年4月开始挑起让长青村脱贫的担子,他就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了驻村帮扶工作中来。

  经过大量走访调研,立足长青村贫困户大都因病、因残致贫的实际,刘正明鼓励他们发展庭院经济,有菜园的统一种植蔬菜,没有菜园的发展庭院养殖。

  多方奔走、联系销路,他跑遍大小市场,协调包保单位购买贫困户的蔬菜、鸡鸭等农畜产品,庭院经济激发了长青村村民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

  为了让贫困户多分红,刘正明千方百计拓宽销售渠道。依托教育资源优势,他组织熟悉的教职员工购买脱贫产品黑木耳;大力扶持村小微企业佰合干豆腐坊,引导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获得就业机会。就这样,他一步步为全村蹚出了一条脱贫之路。

  全村有了“造血”保障,刘正明又全力帮乡亲们解决生活生产难题,小小的驻村记事本上记载着每家每户的生活冷暖。

  贫困户孙春贵老两口身患多种慢性病,老伴脑出血后遗症瘫痪多年,居住房屋距村水泥路较远,庭院凹凸不平,老人出行不便。刘正明帮助孙春贵完成了庭院硬化,并修缮了一条水泥小路,老人出行安全多了,还能时常推着轮椅带老伴出门透气。

  刘正明认为,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为了减轻贫困学子的家庭负担,他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帮助7名贫困大学生争取到每年3000元的“圆梦大学”助学金,并为学生们购买入学行李箱,实现他们的大学梦。

  转变角色投入脱贫攻坚,一心一意开辟脱贫之路,满腔热血服务困难群众,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两年来,刘正明扎根扶贫一线,与家人聚少离多,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更是用实际行动带动村民筑起抗击疫情的一道防线。

  奔赴防疫一线,做好守护者,刘正明在村口站岗执勤;当好宣传员,他挨家挨户宣传防疫知识,为群众做好消杀;变身代购员,为村民采买生活必需品及药品。携手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一张疫情防控“阻击网”迅速拉起。

  “扶贫不结束,我们不撤离。疫情不退去,我们不归家。”刘正明的承诺,成了全村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的主心骨。

  就在脱贫在即、努力圆梦小康之时,“不撤离”的承诺却留下了遗憾。2020年4月21日,刘正明心脏病发作,永远离开了脱贫攻坚工作岗位,年仅43岁。

  两年的驻村生涯,刘正明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树立了人民教师的伟岸形象。他作为扶贫干部攻坚拔寨、勇破难题的决心和承诺,牢牢地印在长青村牵挂他的村民心中。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