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囤秋菜 一场渐行渐远的“秋日盛宴”
2020-11-09 09:09:43来源:吉林日报责编:周经韬

  原题:囤秋菜 一场渐行渐远的“秋日盛宴”

囤秋菜 一场渐行渐远的“秋日盛宴”

每逢秋菜上市之际,一车车的大白菜从农村运往城市,面对购销方式、渠道、数量等新变化,菜农们满怀希望与信心,期待年年都有好收成。吴茗 摄

囤秋菜 一场渐行渐远的“秋日盛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相比之下,今年秋菜点上大萝卜普遍卖得很好。吴茗 摄

囤秋菜 一场渐行渐远的“秋日盛宴”

秋菜季,囤菜渐渐成了一种有关于秋菜的情结和记忆。韩雪洁 摄

囤秋菜 一场渐行渐远的“秋日盛宴”

秋菜市场不温不火,很多菜农想办法为自家秋菜找出路。吴茗 摄

囤秋菜 一场渐行渐远的“秋日盛宴”

秋菜对于市民来说,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情怀。吴茗 摄

囤秋菜 一场渐行渐远的“秋日盛宴”

今年买大葱的人很多,堆成山的大葱一天的工夫就见底了!吴茗 摄

囤秋菜 一场渐行渐远的“秋日盛宴”

“卖不了的秋菜也有销路!”一位摊主告诉记者,如今秋菜的销路很多,秋菜进直播间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吴茗 摄

  储存秋菜,是东北地区由来已久的生活习惯。近些年来,随着运输方式、居住方式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变,东北人储存秋菜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囤秋菜的市民少了,卖秋菜的菜农也少了

  每到秋菜上市的时候,在长春市进化街与集安路交会处,都有卖秋菜的菜农在这里驻扎。

  记者看到,今年卖秋菜的比往年要少一些。摊主们说,现在买菜的人不少,可是买的量却不大。卖菜的多是附近乡镇的农民,他们服务周到、热情,大部分都送菜到家。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自己喜欢吃包心白菜,考虑再三,想买5棵,她特意选那种带帮的,说可以多放几天。卖菜的摊主是一位中年妇女,她把白菜一直送到老人位于二楼的家门口。

  湖西路与进化街交会处原本就有蔬菜水果市场,人流量大,这里也是秋菜的集中销售点。10月20日,天气晴好,秋日暖阳照在身上热乎乎的。秋菜摊更是五颜六色,煞是喜人:土豆、白菜、大葱、地瓜、萝卜、香菜、芥菜、毛葱、小根蒜、苤蓝,还有茄子、豆角、菠菜、黄瓜等,非常新鲜。居民们都愿意到这里驻足,选几样自己心仪的菜。

  今年的秋菜市场白菜论棵、大葱论捆卖的居多。很多白菜是3元钱一棵、5元两棵,有收拾得很干净的白菜论斤卖,每斤0.4元至0.7元不等。一位摊主说,白菜一棵3元不挣钱。大葱通常都是15元一捆,7公斤左右。

  很多卖菜的摊主都是夫妻档,一位来自农安万顺的菜农说,他们家种了10多年菜了,种菜卖菜都挺辛苦,一般人干不了。他们进城卖菜20多天了,除了自己家的菜,他们还把姐姐家种的菜也拉过来一起出售。晚上妻子去亲戚家住,丈夫住在车里,看着摊位。他们摊位上的一大堆胡萝卜很是吸引人,黄色的胡萝卜带着绿缨,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很受居民青睐,卖相好的1.5元一斤,差一点的就1元一斤。一位50多岁的女士说,看到这些新鲜实惠的秋菜,啥都想买,但是家里人口少,吃不了多少,她最后只选了2斤胡萝卜。虽然买胡萝卜的人不少,但销量并不大。于是摊主给家里打电话,告诉姐姐家里的胡萝卜别拉来了,开(批发)出去算了。

  农安菜农朱卓夫妻俩开着一辆货车卖菜,他家的菜摊长长地摆在路边,能有十多样蔬菜。朱卓说今年秋菜价格比去年略有上涨,但白菜价格比较稳定,买的人不少,但每个人买的量比较小,朱卓很难得地一次卖了22棵白菜,他开心地用小推车给送去了。他家的菜摊很热闹,生意不错,他说一天能卖100多元钱,顾客少的时候,他就坐在车上抽根烟,休息休息。

  冬季市民餐桌的“老三样”不再是主角

  “以前秋菜‘老三样’是咱东北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打菜,那时候白菜、大葱、土豆哪愁卖呀,现在冬天超市里啥菜都有,年轻人都是随吃随买,‘老三样’风光不再喽!”唠起秋菜“老三样”,资深菜农李茂山这样感叹。10月21日早上6点40分,在长春市永昌路秋菜销售点,李茂山早已摆放好各式秋菜,大葱打成捆、白菜头冲外堆成小山、土豆按照大小个儿分开,青萝卜、胡萝卜、地环、豆角等其他蔬菜单独放到一张大塑料布上,吸引了不少市民选购。

  “白菜、土豆、大葱以前年年都得买很多,不过今年我会少买点,倒是萝卜得多来点。”正蹲着挑萝卜的市民张阿姨说,现在家里就他们老两口,也吃不了多少秋菜。“现在冬天家里温度高,大葱收拾好了晾干放阳台还能放得住,土豆买多了吃不了容易长芽,白菜不容易储存,而且我今年也不打算腌酸菜了。”张阿姨说,她老伴和儿子都喜欢吃萝卜干,所以她就买了20来个青萝卜和白萝卜。

  “我手中的秋菜卖出去八成了。”随着气温下降,起早贪黑在外边收拾摊位冻够呛,李茂山却挺高兴。他说,现在市民冬天里也能随时买到新鲜的蔬菜,对秋菜的需求逐年减少。“前年我拉了6万斤土豆,卖了一大半吧;去年是4万多斤,卖剩的我就搁早市上卖了;今年,白菜、土豆、大葱合一起才5万来斤。”李茂山说,秋菜的行情变了,他们菜农也得跟着市场走,给秋菜找出路。“以往我们都是10月底之前把卖不了的冬储菜拉回地窖或者仓库存放,现在城里储存菜的人少了,我们就跟城里的批发点联系,再把批发剩下的拉到菜市场或者居民区卖了,每天进城转一圈,卖的菜也不少。”他说,之所以今年市场上秋菜种类和数量都比往年少了,除了因为市场的需求小了,还因为现在农村大多数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去了,起菜的时候人手不足,收的菜就少了。“像我们家,俩儿子都打工去了,就我们老两口下地起菜,地环、卜留克之类的现在地里还有好多没起出来,我们都忙不过来。”

  买秋菜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长春市和平大街绥中路自从被定为秋菜销售点后,每年10月,这条长度仅数百米的小马路就化身“临时市场”,给周围的居民创造了买秋菜的便利。

  菜农老姚今年60岁,已经是连续第5年在这一带卖秋菜了。“一年不如一年”是老姚最直接的体会。老姚种的白菜品种好,很多人从这条街上一路逛下来,最后总是能相中他车上的“大个儿漂亮白”。可老姚说,往往是问的多,买的少。老姚从与买菜人的闲谈中得知,附近的爱民社区对辖区内的小区管理越来越严格,从去年开始,楼道间内已经不让摆放任何杂物了。

  老姚去年在自己家的地里挖了菜窖,把卖不出去的秋菜储存起来。“现在白菜我卖0.6元一斤,到元旦、春节的时候,我把菜从菜窖里起出来,用车拉到这儿来卖,能卖1元到1.3元一斤。”老姚笑着说:“这也是没招!其实我也愿意在秋天的时候都卖出去。挖菜窖,我也挺折腾,再说冬天卖菜也遭罪。”

  没地方放,是很多“只看不买”的人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多多少少要买点“意思一下”,却是很多中老年人对秋菜难以割舍的情感。

  66岁的孙艳华住在爱民社区15年了,因为家里有车库,她倒是不愁秋菜的存放。十几年前,每年秋天孙艳华都要买上20棵白菜,后来发现,吃得越来越少,每年买得也越来越少,“今年我就买了两棵大白菜,一袋50斤的土豆,外加两捆大葱。”

  “70年代的时候,就我们两口人,冬天都要买七八百斤白菜,300斤土豆。现在白菜买多了也没用,你看,现在0.6元一斤,但是刨去扒老菜帮的损耗和水分蒸发,实际上算下来跟冬天卖的差不多。外边开车来卖也就1元钱左右,人家有菜窖保存,水分大,口感也好。”孙艳华的老伴儿韩忠源虽然已69岁,但这笔账算得清清楚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老伴儿过量囤秋菜,但对于腌咸菜这事儿,他却是拦不住。“每年一到秋天我就跟老伴说,‘你又犯病了’,一兜子一兜子的辣椒、小黄瓜、萝卜往家拎,腌咸菜。能吃多少啊?一开春,吃不了就往外扔。”但韩忠源并不否认,老一辈人对于秋菜是一种情结,不买点秋菜,秋天就像少了仪式感一样。

  酸菜缸,承载的是一种“酸菜情怀”

  买秋菜,腌酸菜,仿佛是东北人对秋冬的一种特殊的“尊重”,让人间的烟火气,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得以沿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超市、物流越来越便捷,腌酸菜的人也越来越少。

  70岁的宋淑贤一大家子有10口人,每年都要吃不少酸菜。宋淑贤腌酸菜的习惯,已延续了几十年,家里有车库,可以放酸菜缸,前些日子,她又张罗腌酸菜,姑爷帮着忙前忙后,把白菜在缸里码整齐腌上了。

  年轻人会腌酸菜的不多了,但33岁的王超是一个。12年前从农村搬到长春,一并把一口酸菜缸也搬来了。“以前物业也不管啊,缸就放楼道里。去年通知楼道里啥也不让放,夏天的时候挪屋里来了。”但是前些天腌酸菜,王超把酸菜缸又挪到了走廊,跟物业工作人员打起了心理战和感情牌。王超说,:“毕竟都是东北人,跟物业的人好好说一说,其实都能理解。”

  酸菜缸,是几代人对秋冬的记忆,割舍不下,可现在在大城市里却难以找到一个容身之处。家里没地方放,走廊不允许放,很多老人都不得不与酸菜缸说再见。32岁的张瑶一家都爱吃酸菜,对于腌酸菜这事她忍不住发了一番感慨:“我家把酸菜缸送人的时候,我奶奶老舍不得了!心里可难受了!”她并不希望七旬老人再去折腾腌酸菜,但看到奶奶对老物件的情感,她的内心也酸溜溜的。

  “我家还有酸菜缸啊!”36岁的吴宇向记者“显摆”了一下,他说,在屋里腌酸菜是不可能了,有味道,但这口缸却留了下来,“我家的酸菜缸上边印了年号,是1932年的,老物件了。”缸里现在堆了不少杂物,他却依旧不舍得送人。

  为了那份“酸菜情怀”,很多老人还在为他们的酸菜缸寻找着一席之地。家住繁荣路工大家园的孙小美发现,小区地下车库的一个闲置房间里堆了不少酸菜缸,小区里很多老人都在这腌酸菜,她形容那场面为“老头老太太抢地方抢得直打仗”。

  卖秋菜、买秋菜,10月份的秋菜季,让城市居民享受到了秋天的丰收盛宴,也延续着很多人心中的秋菜情结。(吉林日报记者 吴茗 韩雪洁 韩玉红 马贺 于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