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奔向蓝天——“长光卫星”创新发展走笔
2020-09-20 16:05:18来源:吉林日报责编:赵银平

  原题:奔向蓝天——“长光卫星”创新发展走笔

  9月15日,从我国黄海海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9颗“吉林一号”高分03卫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以“一箭九星”的方式发射卫星,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的新纪录。同时,也使“吉林一号”在轨卫星达到25颗,在茫茫苍穹,吉林这张名片愈加闪亮。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1日,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2015年10月7日,由公司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吉林一号”卫星开创了多个第一,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星座对全球任意地点的一天重访能力达到7至9次,最快可在11分钟内实现对应急任务的响应。

  多少年,吉林人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征途上仰望苍穹,如今,当我们俯瞰世界,才发现这边风景独好。

  随着“吉林一号”实现直线超车,吉林省航空航天产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产业集群,吸引了人才聚集,带动了相关产业,充分展示了我省创新驱动的重大科技成果。

  崛起一座“新城”

  在长春新区北湖开发区,“吉林一号”催生了一座“新城”,这就是航天信息产业园。

  从空中看既像“天”字也像“王”字的主体建筑,彰显着“追星人”问鼎航天的激情。

  航天信息产业园占地面积21.6万平方米,集卫星研发、生产、检测、试验于一体,建设了KM6000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系统、1000立方米混响实验室、20吨振动台以及辐射定标系统等一批先进设备系统,具备年产30颗卫星、200架无人机能力,并将逐步形成以卫星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全产业链集群。

  产业园从运筹之初就有一个很高的起点。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韦树波介绍:“目前,所有项目都在产业园内开发完成。从综合人才技术储备、成功项目经历,到研发基础设施和地面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公司已经拥有从卫星研发、生产、测试、发射、运营以及数据应用开发等全产业链的成熟技术优势及业务基础。”

  以“吉林一号”卫星项目为核心的吉林省航天信息产业园,也带动了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以及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项目上游有200余家企业为其配套生产所需的相机反射镜、卫星姿轨控部件、相机结构件,CMOS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等关键核心部件。项目下游有30余家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近百家企业依托其进行遥感信息开发。这不仅为我国航天产业带来深刻变革,更为吉林省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打造一方人才高地

  人才兴则事业兴。搞创新,没有人才,犹如空中楼阁。

  长光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吸引大批人才逐光而来。

  公司一直注重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践行“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引进策略。截至2020年8月底,公司员工总数达到502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80%,为后续研发创新、生产管理、市场开拓储备了充足力量。

  为全面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激发研发人员原始创新,公司根据人才状况和发展目标,制定了全面专业培训方案,保证每人年均培训时间达40课时以上,以加速员工的成长,逐渐形成人才梯度。

  为了稳定人才、激励员工,公司开展并完成了多次骨干员工配股工作。同时,公司先后累计为骨干员工发放101辆奥迪A3交通车,持续发放具有竞争力的奖金以及组织形式多样的工会活动,提高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大大激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充满朝气、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勇于创新。这里的科研人员有种共同的气质,无论男女,他们都背着很大的双肩包,步伐很快,干净干练。时间安排精确到半个小时,昨晚还在千里之外,今天就回到了岗位,明天又要再出差,这是长光人习惯的日常。

  据统计,公司成立5年多来,科研人员共获得授权专利84项,正在申请57项,发表相关论文103篇。

  再创一个产业

  共同的努力在时间枝头结下硕果。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期间,走进长春新区规划展览馆,了解新区规划建设情况。在长光卫星展区,总书记仔细观看了长光卫星的产品,并询问了“吉林一号”相关发射情况。

  “吉林一号”卫星数量增至25颗,具备全国5米级多光谱一张图每年更新4次,全国亚米级一张图每年更新3次,全球一张图每年更新2次的能力。通过统筹用户需求,先后向政府、学校、企业及社会大众提供了高效、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在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唯一集卫星研发、生产、发射、运营到应用全产业链运行的商业公司。”省科技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产业链条的形成,助推着省内航天事业的发展。

  以奥普光电、长光宇航以及长光辰芯等为代表的200余家企业为“吉林一号”卫星配套生产所需的相机反射镜、卫星姿轨控部件、相机结构件、CMOS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等关键核心部件;吉林省林业厅、吉林大学、东北地理所以及吉林人保财险等为代表的30余家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近百家企业依托“吉林一号”卫星数据进行遥感信息开发。

  “从前,许多人认为卫星关乎科技和生活,其实它也带动着经济产业的发展。”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说,“未来公司将依托航天信息产业园,通过吸引上下游企业进驻,着力打造‘大众开发,万众创新’的创客平台,并将逐步形成以卫星、无人机研发生产到遥感信息加工、应用的产业集群,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化发展。”

  在激烈的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吉林一号”作为省内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果担当”,正持续释放着无穷活力。 

  织成一张网

  9月15日,“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发射升空,“吉林一号”卫星制造模式真正地由“研发”转向“生产”,“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建设进入高速组网阶段。这大大加快了星座建设速度。

  “系统建成后会形成全球任意点10分钟以内重访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138颗卫星同时在轨运行。目前,‘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已有25颗卫星,具备每年覆盖中国7次、覆盖全球2次的能力。”科研人员们有着自己的浪漫,他们脑海中出现的蓝图,往往是超前的。“星座能够实现全球覆盖,尤其是在高山荒漠、深海远洋等传统移动通信到达不了的偏远地方,更具优势。”

  关键核心技术要进行攻关,产业发展要实现良性循环。

  “从广袤的俄罗斯,到明亮绚烂的拉美,它与地面网络是相辅相成的。在城市里,星座能通过互联网加遥感应用的商业模式服务全球70亿人。”韦树波说。而现在,“吉林一号”已由最初服务林业、农业扩展到服务互联网公司及新闻媒体。此次发射的“哔哩哔哩视频卫星”所获的遥感视频、图片数据将被制作成科普视频;“央视频号”卫星则可以为国内外新闻热点事件提供独特的太空观察视角。韦树波说:“一方面,随着卫星应用遥感信息技术范围不断拓展,通信容量会不断扩大。而规模越来越大,成本也会随之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层面的引导、市场层面的实践,整合资源,通过产业化、商业化运作降本提效,形成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随着商业航天迅速发展,作为卫星通信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吉林一号”勾勒出一幅让人向往的商业蓝图。

  脚踏实地,才能仰望苍穹。

  展望未来,“长光卫星人”豪情在胸,宏伟的蓝图已在眼前:第一阶段,在2020年前完成60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组网等;第二阶段,计划到2030年前建成由138颗卫星组成的“吉林一号”星座等。“随着低成本、低重量、高分辨的高分03星研制成功,公司有望在2023年提前完成星座部署。”韦树波说。

  “吉林一号”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擎,正一路高歌,奔向蓝天!(吉林日报记者 刘怀 景洋)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