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特色产业    |    市州新闻    

全国率先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落户长春理工大学
2020-07-16 11:20:32来源:中国吉林网责编:路晶森

  原题:全国率先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落户长春理工大学

  7月15日,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成立大会在东区校部办公楼301会议室举行。这是教育部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来,在全国率先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吉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晓杰,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孙长智,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宋辉;学校党委书记杨玉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姜会林,副校长杨华民、付跃刚、郝群,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及各学院院长出席成立大会,会议全程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同步进行。杨华民主持会议。

全国率先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落户长春理工大学

  付跃刚就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方案作专题汇报,对学院成立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任务及建设计划进度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在谈到建设任务时,他着重介绍了“五个一、三阶段”的问题导向和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多主体、三结合、四协同”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育人新机制。他表示,学院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确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对接产业,汇集多方资源,凝练颠覆性未来技术特色,以期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的“三个转变”,使学院成为大光电学科体系下的学科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改革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和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有力载体。

全国率先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落户长春理工大学

  孙长智发表讲话。他指出,长春理工大学积极筹办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是学校着眼于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一次大胆尝试,是顺应时代发展、抢抓历史机遇、完善学科体系、助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服务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有力举措,凸显了学校办学的使命担当。他希望,长春理工大学以此为契机,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服务”,以创新发展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坚持特色办学、坚持交叉融合、坚持面向未来、坚持开放创新,探索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产出一批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培养一大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未来技术创新人才。

全国率先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落户长春理工大学

  随后,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李晓杰与杨玉新共同为学院揭牌。杨玉新发表讲话。她指出,当前,高等教育正处于重大调整和转型期,哪所大学能抓住高等教育改革的机遇,也就抓住了未来生存发展的空间。学院的成立必将为学校传统办学优势增添新的时代活力和发展动能,对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突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她希望,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底色,坚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全力打造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坚持交叉融合、科教结合的建设原则,主动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实现光、机、电、算、材的真正融合,在整个教学链条上全面引入企业、研究院的参与,努力探索学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有效模式;加快建立培养体系、制度体系、支撑体系,革新教学组织形式,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深化国际合作,汇聚各方资源,优化管理机制,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等各方面走在前列,凝练特色,办成样板。

全国率先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落户长春理工大学

  揭牌仪式结束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姜会林作题为“光电技术未来发展态势的几点思考”的学术报告,从国内外光电技术发展的进程及现状,以及“五新”“五特”“五多”“五化”“五域”等五个方面对光电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讲解。  今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聚焦未来革命性、颠覆性技术人才需要,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这是教育部大力推进本科教育改革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旨在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推动高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做好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培养。  据悉,学校将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建设完成未来技术学院,探索大光电学科体系下专业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争取用八年左右时间锻造一批在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适应未来技术研究所需的科教资源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把未来学院建设成为在前沿交叉科学与未来技术领域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具有示范性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能够培养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科研平台。(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殷维)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