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梨树模式”:秸秆全覆盖 施肥测土方 黑土“回来”了

吉林日报2018-06-26 08:58:28

  原题:黑土地是大自然的恩赐,是造物主的偏爱。遏制退化、扭转流失,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梨树模式”到“梨树黑土地论坛”,从“双辽速度”到“伊通路径”——保卫黑土地,四平在行动

  “梨树模式”:秸秆全覆盖 施肥测土方 黑土“回来”了

  康达免耕机在大田作业。袁松年 摄

  “梨树模式”:秸秆全覆盖 施肥测土方 黑土“回来”了

 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宽窄行种植),玉米长势良好。李国兴 摄

  吉林日报6月26日讯(李国兴 马威 记者 崔维利 刘艳):健康的土地是支持人类生存的主要资产。

  东北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吉林省黑土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基地,每年可向国家提供商品粮700多亿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举足轻重。

  黑土地之所以“黑”,就在于它覆盖着一层黑色的腐殖质,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指出,近60年来,东北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1/2。

  黑土之殇!

  最近,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发布一份评估报告警告说,土地退化将在未来30年内给全球带来2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立刻采取行动则可以挽回大部分损失。

  近日,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到四平市梨树县,实地检查、指导抗旱保全苗工作,对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给予充分肯定。

  四平作为农业大市、粮食主产区,始终在为国家承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用四平市委书记韩福春的话来说:“保护好黑土地,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集成推广先进技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研究问题,探索路径,试点引领;破除阻力、政策激励、现场观摩;出台《方案》《意见》,建示范区,追加补贴——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堪称全力以赴。

  秸秆全覆盖,种植宽窄行,施肥测土方——

  “梨树模式”:黑土慢慢“回来”了

  6月13日,天空依旧不见阴云。“打上次人工降雨,这又十多天没来雨了。”这是梨树县53年来最强春旱!

  可旱情似乎没影响到梨树县八里庙村种粮大户卢伟:“咱这地不怕,不信你瞅瞅。”卢伟蹲下身子,在盖着棉被一样的秸秆下面,手一扒一抠再一攥,一抔掺杂细碎秸秆的黑土被瞬间握成了团。

  “如果没有水分,咋能成团?再往深里扣,还能挖着蚯蚓呢,这是秸秆覆盖的功劳啊!”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仅一路之隔的另一块地,是未经秸秆还田的传统种法,只见大大小小的玉米苗参差不齐。“这就是所谓的‘四世同堂’,一大家子老的少的都有,完全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而且大量施肥也不行,地力一年差一年!”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的眉心,挤进了一丝愁容:“秸秆全覆盖还没有全铺开啊!”

  10多年了,一直致力于黑土地保护的王贵满依旧心有戚戚:“超负荷产出、化肥农药大量使用,这里的土地再也不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了!”

  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2017年10月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开垦初期,黑土层厚度一般在60至80厘米,深的可达100厘米。目前,吉林省黑土腐殖质层厚度大于30厘米的占总面积的35%,20至30厘米的占38%,小于20厘米的占27%(其中完全丧失腐殖质层的占3%)。

  “土壤内矿物质和微生物大量消耗,化肥残留,加之水土流失,这黑土哪里还有生命力?”王贵满说,以前用农家肥,秸秆经过家畜的消化,变成粪便又回到地里。大量用化肥后,秸秆烧掉,费力费工的农家肥也不用了,黑土的营养就这样一点点地流失掉了。

  “不能让黑土在咱这一辈手里整没了!”王贵满和很多种粮大户都是一样想法。

  为了保护黑土,梨树县作了一系列探索。保墒、防风蚀、增加有机质。在王贵满看来,秸秆覆盖还田、轮作,是养地护地最经济有效的方式。

  2007年,高家村一块200多亩连片地块,成为“秸秆全覆盖”试验田。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窄行上两垄玉米一般间隔40厘米,宽行间隔80厘米,上面覆盖秸秆。第二年,80厘米的宽行中间取40厘米种植玉米,上年的窄行变宽行堆秸秆。

  在这个过程中,秸秆全部还田覆盖地表,耕作次数减到最少,让秸秆有时间慢慢腐烂。免耕播种机一次性作业,不整理土地,不起垄,直接完成播种、施肥等所有工序。

  在这块试验田里,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科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围绕玉米秸秆全覆盖,逐步探索建立起较为成熟的耕作技术体系。

  “梨树模式”呼之而出。

  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监测显示,试验田保水能力相当于增加40至50厘米降水,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土壤有机质呈递增趋势,1公顷秸秆还田,相当于补充钾肥60公斤、氮肥200公斤,表层0到5厘米形成有机质积累。全秸秆覆盖免耕5年后,减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土壤有机质增加20%左右,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达120多条,是常规垄作的6倍。

  10年过去,从一块试验田起步,如今秸秆全覆盖耕作推广示范面积达30万亩,今年底,梨树县秸秆还田面积将达150万亩。

  为全面推进黑土地保护,2016年以来,梨树建设高标准农田近60万亩,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全面铺开,耕作层深松深耕等一系列新技术全面推开。

  “黑土地保护需要政策拉动、种粮大户带动,还有科技支撑。”王贵满深有感触。为推动黑土地保护,梨树县吸引各地的专家和科研单位在当地落脚。

  如今,从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到村头地边的“科技小院”,来自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位科研人员常年在梨树搞科研。自2015年起,已经连续三年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已有包括11位院士在内的国内外160余位专家为保护黑土地支招。

  推广有阻力,示范来破题——

  “双辽速度”:大地免耕超九成

  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的推广,起初并不顺利。但也正是这个“不顺利”,催生了“双辽速度”。

  2010年双辽农机推广站利用吉林省示范项目购进了8台康达免耕播种机,在卧虎、向阳、那木等乡镇开展示范推广工作。其中一台落到了卧虎镇学文合作社张学文那里。

  “你是村里的能人,威望高,老百姓信你,你来带个头!”张学文依稀记得当年双辽农机推广站站长吴冠军的殷切嘱托。

  “先种上了自己的地,又自个儿掏钱给大伙耕作,1垧地花150元。那机器快呀,没几天就种完50垧。可当看到满地横七竖八躺那儿的秸秆,老百姓炸了,说这就是‘埋汰地’,正经庄稼人谁能这么干,白信任我了。还有两口子因这事闹离婚的,我差点儿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学文一脸苦笑。

  转眼到了出苗期。到地里一看,采用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的庄稼,一溜烟的苗齐、苗壮、成线,还抗旱,楞把传统种法比下去了。但有人还嘀咕:“侥幸罢了!”

  秋后算账,免耕播种比传统产量高了两三成!真金白银彻底击碎了疑惑,第二年,不仅合作社抢先购买康达农机,连“散户”也开始购买了。这一年,双辽增加了70台免耕机,而且逐年上升,现在保有量已达到2000台,免耕率达到90%以上。

  近几年,一到春耕时节,双辽市那木乡井岗村笑天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铁军家的院子,就挤满了找他种地的人。“那可才凌晨3点多啊,满院子的人都是拿钱砸我啊!因为都想抢先,还有撕破脸干仗的。”喝了口水,快人快语的王铁军得意地说:“刚买机器那个春耕,450块钱一垧给别人种地,一个春天我种了280垧,全是免耕播种,除去投入,我还净赚了3万多块呢!”

  双辽还针对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探究出一套“秸秆全覆盖还田等行距原垄种植”模式。

  “秋后将秸秆粉碎或整秆覆盖在地表,第二年开春,不动土,直接在原根茬旁用免耕播种机播种,苗期用窄犁钩进行一次追肥,即可除去行间杂草,又可防止植株后期脱肥,等行距种植便于收割机作业。”双辽市农机局副局长张彦军介绍。

  推广新技术,资金是助攻手。从2010年到现在,双辽市累计投入补贴资金3690万元。在此基础上,还利用省级发展农业生产补贴资金,先后发放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4234万元。

  而早在2009年,双辽市就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命名为“双辽市沃土肥田工程”;2011年专门成立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机构;2014年,全市免耕技术推广服务普遍推开;2015年做到了服务范围无死角;到今年,则实现了全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全覆盖。

  连续多年的秸秆还田,让双辽的沙土地渐渐改换了模样。

  “保黑”见新招,“标配”有新解——

  “伊通路径”:“自选动作”也出彩

  客观地说,伊通县的保护性耕作没有梨树动手早,也不及双辽的速度,但他们的“自选动作”也很出彩。

  实施秸秆全覆盖,伊通有点儿“特殊”。伊通玉鹏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鹏举,听到了“有价值”的信息:“咱不能和双辽比啊,人家沙土地里出来的秸秆细又轻,不到一年就彻底还田了,可咱伊通土质相对肥沃,那秸秆又粗又壮,还没等全烂掉,第二茬秸秆又下来了。不能全还田啊!”

  灵机一动,张鹏举在秸秆还田的地块,抽出一半秸秆,粉碎制成无灰尘、超浓缩的颗粒燃料。“一吨能产出3700大卡热量,和燃煤差不多,还不出灰。”这一革新,将改变伊通很多农村家庭的“标配”。

  “那大型免耕机只适合在平地作业,遇着山坡半山坡地段,它也上不去啊!”伊通民亿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我们“让开大路走两厢”,研制出单体免耕播种机,正好适合坡体免耕播种,而且价格还便宜,3000多块钱,一般家庭都能承受。

  保护黑土地,伊通还有新式“武器”——蚯蚓。

  吉林大晋华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蚯蚓养殖为主的民营企业,其业务之一,就是利用蚯蚓保护黑土地。公司董事长王文东说,蚯蚓粪含有丰富的氨、磷、钾、微量元素等,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是有机、绿色肥料。去年,公司就在伊通境内秸秆打包1万垧地、40万包,约10万吨,全部用于蚯蚓养殖;今年,公司还将打包10万垧地、400万包,约100万吨,一年就将增长10倍。

  保护性耕作有账算。伊通盛鑫合作社理事长李克明说:“以前为了提高产量,我使劲往地里撒化肥,每公顷要用2000斤,也不在乎破不破坏黑土。使用秸秆还田的第一年,我用了1800斤也没减产,第二年我又少撒了100斤,产量也没啥变化。今年是第三年,我又少用了100斤,从现在的苗情看,产量只多不少!”

  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区规模化建设——

  “四平智慧”:康达农机一机难求

  “能不能搞一台咱自己的免耕机?”

  提出这一创意的是几个“专业人才”: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张旭东,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时任梨树县农机推广站站长苗全,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

  那是2008年的春天,4个人正在梨树的大田里研究玉米栽培技术。关义新研究员突发奇想:能不能搞一台中国的免耕机,方便适用,让种地轻轻松松?

  “秸秆覆盖还田已经在尝试,这个可以研究!”张旭东博士说。

  王贵满接过话茬:“免耕机关键要在播种、施肥、镇压这三个环节发挥作用。”

  苗全说:“美国和加拿大的免耕机起步早,技术先进,咱们可以去考察。”

  就这样,张旭东、王贵满等人奔赴加拿大考察,归来后就沉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一遍一遍地做模具。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中国第一台免耕播种机在梨树诞生了。

  随即,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上线”生产免耕播种机,性能逐步达到国外先进标准,受到市场追捧,销售量逐年增长,被农民誉为“无可挑剔的播种机”。

  “啥最能体现农民的认可度?春耕时节进地头,备耕时节去康达,就够了!”四平市农委农机科科长李国兴笑着说。

  2018年春耕那会儿,梨树镇东方农机经销有限公司每天都有三五成群的农民坐在门口等,就怕免耕机来了自己抢不到。“那机器太好了,不用整地、灭茬,在覆盖秸秆的地上,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全套作业,一走一过就完活。所以,机器越早买越省心。”

  可公司经理王丽杰有些无奈:“其实我都告诉他们了,我这儿跟四平康达农机预定的180多台免耕机早就卖没了,现在想进货都难,康达农机可是一机难求啊!”

  康达农机究竟火到什么样?走进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只顾埋头干活,不见一人抬头。车间里,有20来个未穿工装的“工人”,正在往免耕机的零部件上拧螺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我们不是公司的人,是农民,来这干活不要工钱,纯是帮忙,这样机器下来的时候才能优先分给我们。”

  企业效益好,工人工资高。康达农机的工人月收入在6000至12000元之间。

  2018年4月,四平市委书记韩福春前往康达农机调研。随即5月3日四平市政府办公室出台文件《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实施意见(2018-2020)》,提出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稳步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紧接着,四平市农委按照“实施意见”,制定了《四平市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及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全市建成以保护性耕作及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的全程机械化示范区100个(标准面积不低于3000亩),示范区总面积达到50万亩。

  此前,为推动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四平市连续两年举办“中国四平·全程机械化峰会——保护性耕作论坛”;梨树“黑土地论坛”已成为国家级专业会议。

  一系列举措求真务实、行之有效,人们有理由对保护性耕作寄予厚望。

编辑:田东艳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