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教育一体化 发展谋新局
吉林日报  2019-04-26 10:44:20

江城:教育一体化 发展谋新局

  吉林市职教园区

江城:教育一体化 发展谋新局

  重建后的舒兰市七里乡中心校

江城:教育一体化 发展谋新局

  吉林市举办小学校际交流活动促进资源共享

江城:教育一体化 发展谋新局

  东北电力大学科创大厦

江城:教育一体化 发展谋新局

  舒兰市榆树沟村小设施升级

  写在前面

  长吉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吉林省委、省政府立足新时代、着眼新方位、贯彻新思想、促进高质量发展、开创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构建“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是长吉大都市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吉林市教育局着力加快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校城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他们科学谋划,开启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在具体工作中,吉林市教育局坚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全省教育重点工作任务,按照吉林市委、市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策部署,围绕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入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等方面,全力构建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新格局。

  完善硬件 力推教育普惠发展

  去年初主体建设、年底投入使用……眼下,重建后的舒兰市七里乡中心校已经用上了和城区学校一样的电教设施。此举,让乡镇学生也享受到城区学生的良好教学条件。不断改建、扩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吉林市教育局持续推进的重点工作。

  记者了解到,吉林市教育系统紧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主题,补短板、强弱项、促均衡、重公平、调结构、提质量,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针对农村学校薄弱环节,去年累计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7所,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6.86%;组建“城区+农村”“优质+薄弱”模式的大学区34个,新建、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37所,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创办吉林市互联网学校,免费开设小初高全年段全学科课程2480节,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中,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和教育部领导高度评价。

  在今年2月召开的2019年吉林市全市教育工作会上,市教育局局长杨伟光部署安排了年度重点工作。

  继续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全市规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6所,为76所公办幼儿园增加装备投入,预计增加保教学位1660个。逐步扩大幼儿园普惠性比例,积极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认定、奖补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力争到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比例实现省定80%的要求。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深化大学区管理制改革,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全部纳入大学区办学组合模式,形成优质带薄弱、城市帮农村的办学格局。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和阳光分班工作,研究制定吉林市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暂行办法,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行动。实施《吉林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实施方案(2017—2020年)》,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争取在省内率先实现毛入学率95%的目标。统筹普职协调发展,适当提高职业学校招生比例,逐步实现普职招生比例大体相当。实施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力争年内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

  升级“软件” 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近日,磐石市实验北校与烟筒山镇第二小学校联合举办了“校际联动共研共促”教研活动,通过校际交流、教师教研共享,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吉林市教育局提出“大学区”模式,在各校硬件设施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强健校与薄弱校“结对子”,加强教师交流、学校活动临时性交流等,提高学校教学“软实力”。

  工作中,吉林市各县(市)区教育局、大学区直属学校统筹区域内、大学区内各种形式的交流工作。形成以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大学区教师交流形式为基础,以特设岗位教师交流、乡镇教师到村小走教交流为特色的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格局,相互促进、彼此呼应、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师资的资源共享。

  所谓大学区内教师交流,就是依托大学区进行学区内成员学校之间校长教师的相互交流,使大学区内多所成员学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特别是优质资源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有计划地到普通学校、薄弱学校交流任职和任教,为期3年到6年;市直属学校向区属学校进行单向优秀教师的指导性交流,市直优秀教师可在两校工作,时间灵活;参加交流学校活动的临时性交流,如公开课、观摩课担任讲课教师,或在同课异构、教学教研等交流活动中承担活动组织设计等。

  吉林市第五中学与吉林市第二十三中学、吉林市第九中学与吉林市第十三中学、丰满区艺术实验学校与丰满区小白山学校等纷纷互派教师交流学习……目前,吉林市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大学区34个。去年6月以来,县(市)区共有333名教师、吉林市城区有58名教师加入互派交流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市教育系统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也将提升薄弱学校综合实力当做重点。他们积极做好贫困村控辍保学工作,将控辍作为重点指标纳入学校和教师考核评价内容,依法保障少年儿童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校城融合 助力地方经济振兴

  去年8月,吉林市10所中职学校顺利搬迁至吉林高新北区的职教园区。目前,入驻园区各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园区平稳运行,10个公共实训基地粗具规模,初步实现了吉林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升级、进一步壮大了本地技术人才库。

  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吉林市教育系统积极开展职业学校质量提升工程,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省级示范校和示范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吉林市职教园区与通用航空产业园融合发展,创建4个至5个通用航空核心专业,筹设吉林通用航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年”行动,根据全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优化专业设置,突出优势专业、集中力量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对接冰雪旅游和冰雪装备制造业,为地方培养更多实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75%以上。

  推进驻吉高校校城融合为经济助力。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大厦计划年内投入使用。这座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11层的建筑,是吉林市乃至我省推进校城融合的有力抓手。东电力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张志文介绍,科技园以东北电力大学为依托,以科技园大厦为载体,将学校的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有力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等。目前,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已经与50多家企业达成孵化意向。下一步,他们还要与长春市、吉林市相关区域接洽、合作,深入推进校城融合。

  吉林化工学院主动融入行业和地方创新体系,其学科布局紧紧围绕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建校60多年来,仅为中油吉林石化公司就培养了1000余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该校“高性能碳纤维用油剂和上浆剂研究开发及应用项目”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鉴定。该项目是实现技术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一步,将有效降低碳纤维的生产成本,助力吉林市相关企业解决碳纤维生产中的技术瓶颈,为吉林市打造成中国碳谷奠定坚实基础。

  吉林医药学院围绕合理用药、冰雪医学等课题,助力地方经济振兴。去年10月,该校与吉林市体育局正式签订协议,启动“冰雪+运动员医学选拔”和“冰雪+运动员(游客)康复保健”研究项目,通过深化校、政、企合作,着力为我省提供人体有氧能力及运动员体能训练项目服务。今年初,中国药理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合理用药科普吉林示范基地落户吉林医药学院。至此,吉林市6家医院和6个社区,将在该学会的指导下,正式为市民提供合理用药科普服务。4月23日,示范基地理事会正式召开,会上全面安排部署2019年各项工作。

  奋进新时代,扬帆正启航。

  在长吉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道上,教育资源融合共享还有一段路要走。面对教育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吉林市教育系统正朝着逐步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推进我省教育资源融合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奋进。

吉林日报4月26日

编辑:田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