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辽下赢脱贫攻坚一盘好“棋”
2018-03-26 10:14:06  |  来源:吉林日报  |  编辑:杜伟

  原题:项目拉动+政策托底

  ——东辽下赢脱贫攻坚一盘好“棋”

  吉林日报3月25日讯(记者 隋二龙 赵蓓蓓 庞智源):百姓身边无小事,细微中见获得感。

  连日来,记者行走在东辽县各乡镇,用“镜头”聚焦全县21个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在村屯、在农家,所及之处,真切感受到百姓发生的变化。

  “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东辽县把脱贫攻坚这一民生之责牢牢扛在肩上,通过强化包保、项目拉动、环境改善、政策扶持等措施,帮助困难群众尽早脱贫。2017年以来,已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1亿元,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712人,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下赢了脱贫攻坚一盘好“棋”。

  镜头一:产业挑“大梁”致富奔小康

  在辽河源镇公平朝鲜族村富友服装厂,映入眼帘的是“冬闲人不闲,农民忙赚钱”的景象:颇具韵律的机器声仿佛奏响一曲富民欢歌,20多名妇女围坐在生产桌旁边,缝合、织补、定型、检验……

  说说,厂子开在家门口,啥感想?记者问。

  “自打服装厂开了我就在这里工作,守家在地一个月工资2000多,日子啊,会越来越好!”公平村2组贫困户王忠香很是知足。

  王忠香家有3口人,丈夫没有劳动能力,孩子正在上大学,生活一度捉襟见肘。得知村里新建服装厂后,便第一时间报名“上班”。

  为了让服装厂落户公平村,第一书记付敬余可没少奔波,用他的话说:“没有产业,脱贫就是个难事儿。现在好了,村里12个贫困村民有了新工作,人均可增收2至3万元。”

  难怪公平村的百姓逢人就说,有了“主心骨”,脱贫致富不犯愁。

  同样依托产业助力脱贫的还有白泉镇树安村。

  驱车来到树安村,老远就看见一排新盖起的两层楼房,这是2017年9月新落成的电子商务便民服务中心,许万才夫妇是这里的策划人。

  2016年,村里脱贫攻坚战役正酣,头脑灵活的许万才坐不住了。

  “一人富了不算富,要带领村民一起富。”许万才的想法是搭乘“互联网+”快车,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土特产服务树安村百姓。

  于是,在市、县包保领导和包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电子商务+农产品+贫困户”的产业增效机制在树安村粗具规模,先后与东北袜业、京东、天天快递等20余家电商合作,将村民土特产“搬到”网上,瞬间变成了“摇钱树”。目前,已覆盖周边5个村,服务群众7200余人,合作社11个,贫困户直接受益7万多元。

  启示:东辽县突出“政企联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市场推动”,着力探索以技术为引领、以项目为带动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脱贫新路,“输血”“造血”一起抓,重在增强“造血”功能。仅2017年以来,就谋划实施项目21个。其中,以“政府+企业+市场+贫困户”的产业经营机制、以“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运行机制、以“小商品加工+转移就业+贫困户”的产业增收机制纷纷上演着“脱贫好戏”。金翼集团、正旭菌业、东峻科技、四川通威集团等企业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在蛋鸡养殖、食用菌种植、光伏项目等方面确保贫困户有钱赚,有“分红”。

  镜头二:提振脱贫精气神乡村旧貌换新颜

  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农户家,一排排红色的砖瓦房点缀在广袤的田野上。

  华灯初上,东辽县各村农民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夜生活”,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旁、篮球场中,前来扭秧歌、跳舞、健身、打球的村民络绎不绝……

  “村里越来越美,俺们庄稼人的精气神也不比城里人差。”采访中,村民们发出普遍共识。

  基础设施落后曾是东辽县一些贫困乡村发展的短板,路、水、电等难题,成为制约贫困乡村发展的“拦路虎”。

  为此,东辽县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强路桥水等基础设施工程,为贫困村新修水泥路49.4公里,修建桥涵138座。将农业、水利资金打捆使用,重点向贫困村倾斜,河道清淤2.6万立方米,河道护岸、护砌、堤坝除险加固8公里。

  与此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整治农村卫生环境,让贫困人口体会到脱贫攻坚成果。绿化乡村道路136.5公里,投入4000万元,与山东康洁公司签订协议,每个村组建专门清洁队,做到垃圾日清日结,实现乡村建设景区化、村容村貌洁净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公共服务常态化的“四化”目标。

  在安石镇乐群村,记者看到,宽阔整洁的水泥路呼应着一户户漂亮的农家院落,一幅美丽农家的景象呈现在眼前。

  “这可是致富路和连心路啊!以前,道路不通畅让我们很是苦恼,如今,道路一通,村里致富门路越来越多了。”望着高标准的村路,乐群村党支部书记丁国林难掩心中喜悦。

  土路不见了,水泥路实现户户通。像这样的变化,金州乡大度村的村民感触也不小,63岁的由贵武告诉记者:“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这两年的变化最大,以前大家伙儿随便扔垃圾那是常有的事儿,现在可不一样了,各家门口都有了垃圾箱,这环保意识也都强了,特别是道路两旁还接上了路灯,这心里别提多敞亮啦!”

  启示:东辽县把“脱贫先脱貌”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始终跟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此,在2016年全面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把脱贫攻坚与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2017年把贫困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以及环境整治作为工作重点,贫困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脱贫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镜头三:点赞“第一书记”给力脱贫攻坚

  2016年3月2日,付敬余来到辽河源镇公平朝鲜族村,开启了他的“第一书记”生涯。

  “村里没啥资源,找不到龙头企业带动,也没有特色产业。”回忆当时的情景,付敬余记忆犹新。

  一番把脉问诊后,付敬余与村党支部及村“两委”干部反复讨论研究,给出建议,成立村办扶贫企业,组织村民进工厂,学技术,生产出口服装。

  目前,村办服装厂已经年加工出口羊毛衫20万件,年产值达300余万元。

  在东辽县,像付敬余这样的基层干部不在少数。

  为大病、残疾群众建立脱贫帮困救助绿色通道的金州乡双福村第一书记王小铁;整天研究致富项目的泉太镇老营村第一书记王德福;把困难群众的事当成自己事的建安镇向荣村第一书记李文华……

  2015年以来,东辽县先后选派多名“第一书记”分赴贫困村,结合本村实际出点子、谋门路,经常吃住在村里,努力做农民的“贴心人”,千方百计为村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启示: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扶贫、定向扶贫……“心里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百姓才能真心拥护。”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驻村第一书记,还是乡镇,乃至省、市、县各级包保领导,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块儿使,在脱贫攻坚中,千方百计提升群众获得感。